高海英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整本書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板塊。我們針對《論語》這種語錄體的非連續性文本,通過整合內容、深挖內涵、活用素材等方法,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嘗試長效閱讀,以期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整合內容
《論語》共20篇,但缺乏核心的理念或主題來幫助學生體悟,由此不少學生感覺閱讀有障礙。我們嘗試打亂原有的篇章結構,以“仁”為核心,從“君子”“禮”“仁”“教育思想”“中庸思想”“學與仕”“修身”等主題入手,對《論語》全書進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教學內容體系,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更有效地去閱讀。
例如,“里仁篇”第14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述而篇”第3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教師可以把這些內容整合為“修身”專題來進行閱讀教學。
二、深挖內涵
傳世經典的價值在于其思想內涵。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重在對《論語》內涵的挖掘,一方面內化為學生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借助對其哲學性和倫理性的探討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嘗試以“修身”模塊為例,作出如下設計:
在前期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梳理、總結“求諸己”“修身”思想,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下閱讀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再布置一些具有思辨性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思考。比如關于“修身”這一部分,可以設計這些問題:《論語》“求諸己”的思想對孟子、荀子的理論產生了哪些影響?你怎樣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相互關系?你是否贊同其中的重要觀點,有哪些實踐體會?你知道哪些古今“修身”理論的踐行者,等等。
三、活用素材
當經典作品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下一步的運用和踐行就成了重點。比如,我們設計了這樣的作文題目:針對網上熱議的一知名律師寫的《火車換鋪有感》,請給律師、不愿換座的男生或愿意換座的女生寫一封信,運用《論語》中“修身”和“求諸己”等觀點來進行立意。
以上只是《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中的一些探索和嘗試,真正把“整本書閱讀”堅持好、落實好,還需要更多途徑的實踐探索,目的始終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使他們在閱讀經典中不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