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業
斗轉星移,時序進入4月。不由得想起《四月的紀念》這首長詩。那是30年前,我還在讀書的時候,這首長詩在大學校園里非常流行。作為朗誦愛好者,我深深地被它流暢的旋律、朦朧的意境、真摯而高尚的愛情主題感動著。
4月,原本就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天空湛藍,惠風和暢;陽光明媚,生機盎然。請看杜甫的《春遠》:“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唯鳥雀,春遠獨柴荊……”“肅肅”“菲菲”為我們道出暮春之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看似“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實則意境深邃、富有情趣,自然界的春光具體形象、鮮活靈動。還有翁卷的《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為我們描繪出江南鄉村明麗動人的風光,以及百姓辛勤勞作的景象。
《歷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也就是在春分后的15日左右,就是每年的4月4—6日,天地之氣會再次發生變化,這一節氣被稱為清明,也是4月的第一個節氣。到了清明,氣溫升高,也是春耕的大好時節。
如今,清明已經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談及清明節,可謂由來已久,它是古代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三個節日的融合。值得一說的是,上巳節和寒食節過去比清明節名氣大得多。上巳節在3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人們需要到水邊洗滌污垢,祈求平安。《論語·先進》中曾晳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講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風俗。到魏晉南北朝時,上巳被固定在三月三日,并且節日的內容也變成了水邊的燕飲和踏青。杜甫《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講的就是上巳游春的風俗。寒食節是在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節前的一到兩天,禁煙火是這一天最重要的風俗,大家只能吃冷飯,所以叫寒食節。據說是為紀念春秋時期被燒死在山西綿山的介子推。從漢朝開始到唐朝,寒食節一直是民間第一大祭日,都要放假讓人回鄉掃墓。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講的就是寒食節掃墓的情景。至于寒食節,唐人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春深如海,也可以感受到皇家氣象,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諷喻。而清明的地位實際是在唐朝以后才有明顯提升,到宋朝的時候就把上巳節和寒食節合到了一起,把游春和祭祀的內容都融合在清明節里,才形成現在的清明節。
唐人柳宗元的《寄許京兆孟容書》:“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宋人高翥的《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時節,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終于形成。在清明時節,既有慎終追遠的感懷,也有觀賞春光、踏青游玩的愉悅。唐人韋應物《寒食》寫的就是此間的游春景象:“晴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長歌送落日,緩吹逐殘杯。非關無燭罷,良為羈思催。”
如今,清明節已經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傳統,其內涵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印刻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正如有人說,清明節至少有四大經典:一首詩,杜牧的《清明》;一幅書法,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一幅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個故事,詩人崔護描述的《人面桃花》。除這些古代的經典外,現代作家中如魯迅、周作人、葉圣陶、豐子愷等筆下都有對清明節的描述。
4月里的第二個節氣是谷雨。谷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每年四月19—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說。《通緯·孝經援神契》記載:“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群芳譜》云:“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氣和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種生長,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中國古代將谷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是說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后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在谷雨這一天,還發生過一個影響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大事件。傳說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就是在谷雨時節創造出了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傳說倉頡受命做了史官以后,開始用不同類型的貝殼和繩結的大小、橫豎為標記記載事務。隨著主管事務日益繁多,這個辦法已遠遠不能適應需求,倉頡很犯愁。于是,他“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也正因為如此,聯合國將每年的谷雨節氣確定為“聯合國中文語言日”。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漢字是人類文明唯一傳承超過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還可以在電腦上方便使用的古文字,這是令人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