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麗
讓學生學得有趣、有效,推動學生全面持續發展,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本文筆者結合實踐經驗,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熱愛、賞識、鼓勵學生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年輕的國王,他傾注了全部的愛雕刻了一尊美女雕像,由于“精誠所至”,后來這位美女竟然活了,和國王永結連理,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試想,如果教師能夠像皮格馬利翁那樣,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學生怎么會不熱愛學習呢?
沉悶甚至緊張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距離,進而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學生在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師面前,在愉悅、輕松、自由的氣氛中,自然會滿心歡喜地學習。充滿愛的課堂、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
大自然不會因為花不如樹木實用,草不如樹木高大而冷落花草。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從學生身上找閃光點,激勵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教師對學生正確的評價、及時的表揚、熱情的鼓勵,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讓學生參與課堂,變被動為主動
在課堂上,教師要用淵博的知識吸引學生,用妙趣橫生的語言感染學生,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如教《齊天大圣》一課時,我不是先講課文,而是讓學生上臺來講《西游記》的故事。學生紛紛舉手,積極性非常高。教學《赤壁之戰》一課時,我讓學生查找三國時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上課時用簡練的語言說出來。這樣,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聽眾,而是課堂的主角。大家不但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透徹,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先讓學生課下收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分組探討:人類應該怎樣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最后,每組選派代表發言。合作學習開闊了學生的思路,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課內外聯系,保持學習興趣
設計得當的課外作業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具有差異性的課后作業,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學完《雨點》一課后,我布置了以下作業:1.找一找描寫雨點的詩歌、謎語、歌曲等,向同學推薦,全班都要完成。2.自創一首有關雨點的詩歌,并配上一幅插圖,但不強制人人完成。這樣的作業以教材、課堂為橋梁,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豐富學生的知識有重要作用。我在每節課的前5分鐘時間讓學生讀一讀課外看的好文章,講一講自己聽到或看到的新鮮事物。我們還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詞語接龍、演講比賽、辯論會、朗讀比賽、手抄報比賽等,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增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