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青
【摘要】在課程融合建設中,可對大學生適當地滲透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督促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文章立足當下國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際,重點結合本校近幾年在該領域的改進推進成效,圍繞目前思政教育中相對薄弱的一環切入,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缺失。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以洛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為2018B171。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課,絕大部分均為理論性課程內容,但也是各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簡言之,就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并且也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可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在教育領域內也是眾所周知。通俗來概括,就是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積極性不夠,課程體系創新改革嚴重滯后于其他專業課程。如此種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大幅消減了高校思政課教育開展的現實意義。不過,隨著計算機信息與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在教育領域的普及和應用,使得教育與管理內容上越來越深入,即針對性相對增強。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但又在內容上予以延伸。簡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是心理素質教育。具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來對學生的心理各個層面予以積極影響。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盡可能使更多的學生不斷認識自我,在學習中養成獨立人格,努力塑造完美品質。如此一來,在校園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通過必要的調控能力來約束。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
如上,總的來講,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載體。簡言之,通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管理,無論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學生養成優良的品質。此外,從教育教學管理的角度來看,還可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開展創造條件和提供方法。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兩者本身就面向同一受眾群體,即正處在青春期、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當代大學生。反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同樣需要依靠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引導,并從中汲取經驗。通過先行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行為規范、道德品質,才能確保心理健康指導、疏導的針對性。總之,從教育目標上來看,兩者依然是一致的,均是為了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脫節嚴重
關于該層面的問題,應當從教育管理者的視角來解讀。具體來看,高校思政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面對的對象是我們的當代大學生,換言之,是全體大學生,無論文化素養還是道德和品質。
具體來講,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都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從高中生活狀態盡快轉入大學校園環境。當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到大學校園之后,意味著他們絕大部分正式長大成人。學習壓力和動力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新環境下知識學習和結構模式的變化,如此種種,造就了整個學生的變化,包括學習行為、生活習慣。對于自制力強的學生而言,更加有助于養成獨立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但對于綜合品行并不高的學生而言,一旦缺失必要的良性引導,很有可能與其最初的學習和成長方向漸行漸近。正因如此,才要求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層面,增強課程與內容本身的實效性和貼切性。
如上所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的緊密性,使得在具體的教學推進過程中很難有效區分開來。不可否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平臺和環境,但也帶來了較大的局限性。例如,絕大多數情況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的形式來開展。換言之,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是學校管理、教師代課還是學生學習以及教學活動本身的意義,綜合來看,均直接忽視掉了發展的本質,過多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直接忽略掉了對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管理中,根本無從結合學生的自身心理活動來制訂教學計劃。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專業學習的邊緣學科
長期以來,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在整個專業教學管理體系架構內,均屬于邊緣學科。簡言之,即被很多師生看似“可有可無”的學科。直白點來理解,即學校和師生們普遍不重視。
如上,透過現象來分析事物的本質,從中不難發現,根源還是在于課程建設的機制缺失。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該課程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范疇,在我國國內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期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選修到必修的過程。不僅如此,在2011年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基本要求》,進一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標準,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估等。總之,課程體系建設的缺失,是根源所在。再加上該領域師資隊伍科學化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很長一段時期內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缺失目標性和針對性。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契合的路徑分析
(一)加快組建專業教師管理隊伍
就目前來看,最大的問題和不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無法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聯動效應。自從2011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必修課之后,全國范圍內各高校均立足本校實際,針對課程建設的規范與新要求,積極響應和加快課程服務體系轉變。
在改革推進建設中,將側重點集中在當下最前沿的薄弱環節,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團隊的建設方面。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相應的學科發展及其規模擴展急需一批新人才。結合本校實際來看,近幾年大部分授課教師仍是理論教學為主,雖然也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導入案例分析的方式來組織開展教學,但實際效果并不佳。歸根結底還是在于無法切實做到從實際狀況出發,因為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代課教師并不具備資格認證。正因如此,加快人才引用以及內部培訓再教育,并納入考核體系中來,有助于增強學科發展的獨立性。
(二)借助新媒體與信息技術強化課程實踐性
關于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開展,在推進過程中之所以與社會現實逐漸脫節,恰恰再次體現出了課程建設的滯后性。時代不同,人的思想意識也各不相同。在當前多元文化意識時代,信息傳播加快,網絡技術普及等,無一不直接影響和改變教育管理工作,包括在生活上和學習上,對于學生的影響也變得更加深入,彼此間早已融為一體。正因如此,更需要緊隨時代最前沿,即大眾發展、教育發展能夠獲取更多價值資源的課程模式,并且最大程度圍繞著學生的行為特征、學習習慣。
如上所述,即借助網絡平臺的優勢。就目前來看,在領域內對于網絡教學模式的引入越來越多,比如像微課的形式。具體應當結合學校教學管理的實際情況,更多在于豐富和挖掘新的資源,加快教學創新與課程資源整合。正如前文所言,現今的最大問題和不足就是課程建設的滯后性,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直處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絕對“控制”之下,很難有效突出其獨立性。換言之,獨立性是達成課程職業與可推廣應用的隱性條件。此外,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以及課程內容的選材編排方面,借助校園網絡平臺或者權威的專題教育網站借鑒名校名師的優質課程。在此基礎上,完善教師團隊及培訓服務的同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校自身資源的整合與課程重構上來。比如,可嘗試進行團隊開發,必要的情況下各專業課程教師均可參與。
總之,充分體現出人本理念,圍繞學生的實際來展開。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性格特點,才能持續保證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構的針對性、可操作性。通俗點來理解,即積極主動出擊,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即意識形態教育功能。
(三)將課堂理論教學與校園活動安排高度銜接
師資隊伍建設以及課程有效銜接之后,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將這種教學改進策略下的實效性發揮出最佳狀態。
首先,深化教學內容。通俗點來理解,就是要求新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目標性。即為什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開展,怎樣開展,開展之后怎么做以及對學生帶來的影響和身心促進意義,等等。繼續結合近兩年本校實際來看,基于內容的改進,對教學組織策略也適時調整。在開展教學中,多聯系同時期社會熱點事件、新聞、典型等,專題式教學融入問題導向。
其次,依然要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在教學推進中,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本環節最大的難點就是對理論知識內容的“理解性”。這里所說的理解,并非對該部分知識內容與概念的理解,而是絕大多數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下的理解。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面對的就是大量成文的內容,即便講述得很有道理,依然難以完全讓學生們認同,每一位學生幾乎都有自己看似獨到的看法,其中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思想。總之,強化內容的理解性是第一要領,其本身就具有良性誘導性。總之,走進大學新生活,踐行核心價值觀,唱響青春主旋律。
【參考文獻】
[1]沈文婷.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研究[J].才智, 2017(26):19.
[2]沈麗,烏日麗嘎,楊尚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新途徑探索[J].大陸橋視野,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