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
2017年,“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在南寧市經開區這片教育的新興之地落地生根。經過兩年的實踐,我對它從認識、了解到真誠相待,如摯友相伴。“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猶如一束陽光,指引我走上專業成長的快車道。
從懷疑到認同
“不行!不講這些知識點,學生考試成績難過關。”
“不行!學生要讀這么多教材以外的文章,哪還有時間學課文呢?”
如果存在這樣的疑問,說明我們的語文課堂已經問題重重了。與其疑惑,不如自省:一節課老師把所有知識點滿滿當當地講完,學生的成績就上去了嗎?學生的閱讀量是不是少得可憐,阻礙了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的發展?……第一次接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時,我就經歷了這樣一次自己與自己的對話。經過反思,我意識到,語文課堂需要改變,因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很快,我獲得了一次去陜西榆林觀摩學習的機會。當我看到實驗校的學生在課堂上從容自信,能夠洋洋灑灑地即興表達時,我覺得這樣的課堂就是心目中的理想課堂,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就是能夠真正引領學生閱讀與積累的途徑。
這次觀摩讓我對“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開始進行深入的思考。它強調重視語文的實踐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在課堂上,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閱讀和交流成為課堂的主要內容。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和點撥者,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于是,我放棄了對課文支離破碎的剖析,放棄了面面俱到的講解,取而代之的是課內大量閱讀,當然要做到有的放矢。慢慢地,我的課堂發生了變化——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了。課余時間,閱讀也成了師生共同的愛好。
就這樣,在我教學的瓶頸期和疑惑期,“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帶來了新的理念和變化,讓我的課堂鮮活起來。
躬行方知真味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實踐,在進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過程中,我有了思考,有了收獲,積累了經驗。2017年10月,在南寧市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成果展示會上,我很榮幸上了一節展示課《頤和園》。剛開始進行課程設計時,我墨守成規,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按我的想法回答問題,說出更多與課堂有關的知識點。但是我越“用力”,課堂效果卻離初衷越遠。這時,吳鳳清校長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問題,并用陶行知先生的話點撥我: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我沉下心來思考,顯然,我應該關注學生需要學的是什么,而不是我要教什么。如果說學習是一條永不停歇的涓涓細流,那么這股活水的源頭究竟是什么呢?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教育》“語文主題學習”專題中看到的話: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用不著挖地三尺地分析課文,也用不著把哪個詞語敲打得火星四濺。讓主題引領,設計“主問題”,組織“主活動”,即可讓有限的教學時間延伸出無限的閱讀空間。我豁然開朗,原來這源頭正是教師的改變與學生的閱讀。只有教師大膽取舍,才能讓課堂真正有效,讓學生不是學過,而是學會!
于是,我抓緊時間重新設計教案。《頤和園》這篇文章可以教的知識點很多,但是都在一節課里講通講透是不可能的。通過對比,我發現:這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寫景,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文中段落開頭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有著重要的過渡連接作用,其中豐富的動詞表示了游覽的順序、地點的變換,展示了首尾相連的結構美。最終,我確定了教學的主題:初步感悟移步換景的表達方法,學習運用準確的詞語、簡潔的句子描述游記類文章的脈絡。
《頤和園》的教學很成功,學生深入理解了文中寫作方法的作用,又運用學到的方法進行練筆,很好地貫徹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理念。
付出終有回報
有了專家團隊的引領,有了賽課的歷練,我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這方土地上茁壯成長起來。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提倡課堂部分時間學習教材,剩余時間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和大量經典作品。這與葉老的觀點不謀而合。我認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將教材和叢書整合,提高課堂效率。
2018年,在南寧市經開區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交流展示活動中,我自告奮勇承擔一節展示課——《女媧補天》。一節好課必是取眾家之長,但如何做到韓愈所說“師其意,不師其辭”呢?我為此下足了功夫。
《女媧補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單元導語中就提到了要感受古人想象的豐富。整合課標對這一學段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抓關鍵詞和激發想象。為了讓“想象”有跡可循,我還做出了上古神仙體系思維導圖,把關鍵詞當成坐標,引導學生走進遙遠的神話世界。最后,這節課得到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項目組顧問陳玉琴老師的肯定,她說:“這節課目標精準,過程實,方法好,語境巧。”我也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長。
我與“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相識以來,有挫折,有質疑,但更多的是喜悅。作為一名教師,我向往的是簡簡單單教語文,讓學生輕輕松學語文。“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便是對學生真正的尊重與釋放。在今后的成長道路上,我會和學生且行且思,一起享受,一起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