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軍
甘肅省高臺縣農村經營管理局,甘肅 高臺 734399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出臺后,高臺縣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持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農業增資、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強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工作規程,構建了縣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縣級仲裁、鎮村調解、司法保障的土地糾紛調處體系,并為土地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價格指導、政策咨詢、合同簽訂、糾紛調處等服務,鼓勵引導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開展土地經營權流轉。
完善土地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土地流轉100畝以下的,由村土地流轉服務點審查,報鎮土地流轉服務站備案。對土地流轉100畝以上500畝以下的,由鎮土地流轉服務站審查,報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備案。土地流轉500畝以上的,由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審查,審查情況報縣政府。強化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農業用途監管,堅決防止發生毀損、污染、浪費土地資源和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現象。嚴格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并制止違法違規用地行為,依法保護流轉雙方合法權益。2018年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9.95萬畝,占農村集體總耕地面積46.4萬畝的21.4%。
積極探索開展土地連片整合,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需求,切實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2012年巷道鎮東聯村先行試點探索開展了土地“互換并地”連片整合試點工作,實現了土地集中連片經營,有效解決農民分散耕種費時耗力效益低和耕種農民老齡化加劇的問題,全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明顯提升,也為其他鎮村提供了一個破解農業轉型發展難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群眾收入的發展模式。為激勵村集體規模開展土地連片整合,從2017年起縣委一號文件中均出臺鼓勵土地互換并地實現連片經營的補助政策予以扶持。2018年,5個鎮14個村48個社進行了土地細碎化整理,整理面積15 418畝。有39個行政村已通過流轉土地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0多萬元。通過土地“互換并地”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的發展模式,已普遍得到群眾的認可,成為高臺縣土地確權后農村土地又一次重大改革,有效激發了各類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開展規?;洜I的積極性,2018年全縣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面積達7.62萬畝,分別占總流轉面積和農村集體耕地面積的76.6%和16.4%。
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落實農村產權權能,規范農村產權交易,高臺縣搶抓政策機遇,經市政府批復,先行在南華、巷道、宣化、駱駝城四個鎮開展了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地上附著物抵押擔保貸款試點工作。組建成立了高臺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依托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成縣、鎮、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為農村產權交易和抵押融資搭建了支撐平臺,總結形成了頒證賦權、規范交易、產權評估、抵押融資、風險防控“五位一體”的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新模式,開辟了農業農村融資新渠道。交易品種先期確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四荒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所有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養殖水面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農業生產性設施使用權等八大類產權,逐步探索出了“交易申請、前置審核、信息發布、受讓審查、組織交易、簽訂合同、出具鑒證”的交易流程,目前,已發布土地流轉信息113條,成功交易土地經營權13宗1.19萬畝,農村集體資產3宗,交易金額41.92萬元。按照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原則,為涉農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流轉的土地和農業設施進行了確權頒證,對土地流轉規模在1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經營主體,頒發《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書》65本;對農戶和經營主體自主經營管理的畜禽圈舍、養殖溫棚、青貯窖池、日光溫室以及小型農田水利等設施頒發《農業設施產權證書》136本;對125家經營主體的承包土地流轉經營權和農業設施進行了產權評估,評估資產價值7.06億元;為83家經營主體發放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地上附著物抵押擔保貸款3.82億元,實現了農村生產要素從資源到資產的轉變,突破了農業融資的“瓶頸”制約,有效解決了農業發展中資金不足問題。
高臺縣依托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積極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戶以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入股組建農民合作社,鼓勵種養大戶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至目前,全縣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658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6家、省級示范社34家、市級示范社56家、縣級示范社103家;經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達到385家,其中:縣級示范性家庭農場91家,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67家,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9家。圍繞玉米制種、番茄種植、蔬菜加工、草畜產業、釀酒葡萄等產業,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通過租賃、流轉承包土地建設原料生產基地,穩固與農戶利益聯結,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目前已建成中化番茄、種子公司、甘肅博峰、祁連酒業等49家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4家。為保護農戶權益,高臺縣堅持適度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始終兼顧效率與公平,以流轉主體生產經營管理能力為前提,嚴格限定流轉土地規模,原則上專業大戶土地流轉規模不超過200畝,家庭農場土地流轉規模不超過500畝,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規模不超過1 000畝,工商企業流轉土地規模不超過2 000畝,切實做到經營規模與經營能力相匹配,實現經營主體與農戶的“雙贏”。

以國家級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建設為基地,2018年城關鎮國慶村、巷道鎮高地村、南華鎮信號村等4個村成立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國慶村村集體收入的400多萬元經營性收入平均每個成員可增加財產性收入6 800多元。在充分保障農戶土地流轉收益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勵以村為單位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切實提升集體土地產值和效益。巷道鎮東聯村、黑泉鎮九壩村、十壩村,駱駝城鎮紅星村等5個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巷道鎮東聯村確定以“土地股份制改革+”集采摘、觀光為一體,以發展林果產業為主、帶動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村集體成立了金土地股份經濟合作社,全村264戶農戶的2 780畝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并簽訂入股協議,進一步健全完善“保本收益+浮動分紅”的村民和集體收益分紅機制,通過統一經營管理,實現了全村土地規?;洜I、機械化作業,目前已完成第一期1 000畝經濟林栽植和林下辣椒套種,最大程度發揮了土地集約規模經營的效益,預計年底社員分紅320萬元。新壩鎮黃蒿村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精準扶貧+生態建設”,將山區荒地資源變為資產,連片種植優質紅梨2 362畝,有效實現了生態修復、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多贏”;黑泉鎮九壩村、十壩村探索“產權制度改革+旅游”,充分利用區域內現有的沙漠、胡楊林及明長城遺址等景觀資源開展集體林地股份制改革,發展有機枸杞種植、胭脂雞養殖和沙漠旅游等產業,有效盤活了豐富的沙漠林木資源。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等途徑,試點村都能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產權制度改革+”路子,有力促進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使農村閑置的“死”資源變成了助推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的“活”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