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一
摘 要:身體與建筑空間之間關系的討論一直以來都是建筑學所關注的議題,從早期人類對于身體的初步探索,到具有時代特征的身體認知,身體的概念在不斷演進。文章以不同時期對于身體意義的探索為基礎,研究新時代中“醫學身體”視角下的空間設計,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析,發現和研究當代“醫學身體”與空間設計之間新的共存模式,為空間設計的研究帶來新的思考與方向。
關鍵詞:醫學身體;建筑空間;新時代
一、關于身體的認知
(一)西方文化中的身體
身體一直以來都是西方文化中所關注的議題。最早關注身體的是西方的哲學界,哲學家們以身體為出發點來觀察以及思考這個世界,從而探索對身體產生的新理解。在哲學家們對身體概念進行探索的同時,建筑學的發展也漸漸受到身體觀念的影響。在建筑領域中,維特魯威的著作《建筑十書》是最早明確探討了身體與建筑之間關系的著作,維特魯威建議將身體的自然形式運用于建筑的結構形式上,這樣身體幾何化的思維方式也體現了古羅馬人對于身體的理解,古羅馬人將這種由身體幾何出發所產生的特定的視覺秩序運用于神廟建筑之中。從此,對于身體的探索與研究一直在影響著建筑學的發展,身體與空間之間互動關系的表達也在不斷演變。
關于身體與空間之間的討論,由最初建筑與身體間的類比而獲得設計原則直至后現代中尼采、福柯以及德勒茲等思想家們對于身體的不同解讀,身體的概念隨著社會以及人的自身發展而發生著變化。基于過去人們對于身體概念的不同認識,在生活品質與技術手段都大幅提高的今天,針對是否能夠賦予身體以一種新的意義,使其具有時代性的新標志,與建筑間建立起新的聯系,展開新時代下對身體觀的研究。
(二)“醫學身體”——新時代的認知
新時代的快速發展雖然為我們帶來了優質的生活條件,卻給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污染。在1996 年由Anyone 組織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主題為“身體”的研討會上,美國建筑理論家比特瑞茲·科羅米娜提出了“現代建筑中的醫學身體”的概念。在科羅米娜看來,建筑學一直追隨著醫學而不斷發展。如果建筑空間的論述從一開始就與身體相關,那它所描述的身體就是由每一個新的健康理論重構的醫學身體。因此,建筑理論也就隨著醫學知識和健康意識的深化而不斷演進。由此可見,現代人對于身體的認識在發生著改變,這與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
“醫學身體”概念與建筑空間的結合研究并非偶然,19世紀末城市的過度污染,使得“衛生”的觀念從城市到建筑領域都得到普及,改變和塑造著現代的“環境”意識。在廖炳惠所著的《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中,對body(身體)一詞進行了多層面的注解。其中第二個層面提到了身體的各種特征與疾病,經常是社會問題出現的征兆。因而,身體的干凈與否,以及整體的醫療救助系統,都與社會的文明程度有著很大的關聯。基于現代人對衛生觀念的重視,“醫學身體”的概念逐步進入建筑空間中。
從此,建筑的環境開始被視作人體健康的條件與外在表達。同時,現代主義的建筑師們通過營造出不同于往常的建筑“環境”為健康做出貢獻。建筑師柯布西耶所堅持底層架空的設計方法,就是希望將建筑與潮濕的、疾病滋生的土壤相脫離,同時堅持屋頂花園的設計方式,將陽光引進房屋,增強戶外運動與空氣的流通。此時的建筑空間設計不單單是視覺方面的關注,更需關注的是深入身體的醫學世界。醫學身體與建筑之間的關系也慢慢地發生著改變,建筑對于人的身體而言有了新的意義,如人們對衛生觀念的重視、身體健康的獲得、心理的治愈等等。
二、三種身體——基于“醫學身體”的建筑空間案例
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醫學技術的發展與提高,建筑空間的要求已經不僅局限于“衛生”環境的獲得,而更加關注于人的精神層面,希望通過建筑給人愉悅或是治愈心理的空間氛圍。
(一)科威特心臟康復中心
位于沙巴醫療區的科威特心臟康復中心,它的設計打破了通常被認為是具有消極意義的醫療建筑的傳統定義,整體建筑空間設計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空間體驗,喚起人們對于生命的熱愛與追求。這樣科威特心臟康復中心不僅是醫學中心,還能夠作為社會活動中心。在創造建筑空間的積極氛圍上,心臟康復中心的設計所關注到的第一個元素就是建筑的外觀,因為它是病人在就醫前能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元素。科威特心臟康復中心不像是治療大樓那樣僅僅是個冰冷的容器,而是將其建筑外觀設計得更加趨向于是一個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在建筑的正面外觀上包括了兩個大紅色的開放式立面,這樣暖色的墻面設計吸引前來的患者或是患者家屬,讓他們的心里少了些許因疾病所帶來的壓抑與冷漠,重燃起對生命的渴望。同時,石頭的外觀形式在科威特嚴酷天氣條件下為建筑提供了必要的保護,確保建筑在低維護率的情況下保持一個較高的可持續性發展勢態。
(二)哥本哈根臨終關懷所
與科威特心臟康復中心的設計理念相似的還有哥本哈根臨終關懷所。哥本哈根臨終關懷所整體的形式概念與設計深深地受到了復雜的場地條件和臨近的建成環境的影響。曲線和矩形形式語言的結合,使得哥本哈根臨終關懷所內部空間功能布局得到優化。病人的走廊被分解成了更小的單位,公共區域被專門打造成了一種曲線形式,從而在私人庭院周圍創造出環保和保護的感覺。同時,建筑外立面由豐富的材料組成,哥本哈根臨終關懷所因而煥發出溫暖與質感,給予病人以保護性的空間氛圍。作為臨終關懷所,其關懷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在滿足功能性的需求和愿望的同時與環境相適應,反映和支持了建筑作為治療因素的想法。現代化的安養院安置于城市環境之中,并將使用者和鄰里統統納入考量,使得建筑空間成為一個既能包容而熱情地表達,又給人以安全感的場所。
(三)D3托兒所
D3托兒所附近的社區以住宅為主,作為一個識別性很強的公共建筑,它的外觀設計卻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繭”,能夠保護孩子們的隱私,不讓他們暴露在街道中。因此,D3托兒所建筑功能布局的設計將所有的技術用房和辦公室布置在街道一側,并且立面是相對封閉的。站在街道上看,托兒所的設計就像一個立方體的游戲,有趣味的外觀造型就好像用很多體塊堆積起來一樣,這些體塊有著不同的材質和顏色。建筑和花園之間微妙的互動打破了傳統連接方式所帶來的約束感,景觀與建筑間的相互重疊與作用,使得室內外間有著流動性。整體場地的設計就好像一個從街道到地塊中心的行走小道,小道旁有著一個接一個形式各異的花園和兒童生活空間。無論是室內空間,還是花園空間的設計都符合孩子的尺度,因為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我們所看到的草葉在孩子眼里就是一片森林。
三、現代“醫學身體”與建筑空間研究
(一)研究步驟
縱觀“醫學身體”概念的發展,從健康觀念的重視直至建筑空間設計中的體現,在西方國家的建筑空間設計中已經可以看見對“醫學身體”的關注,對于有需求的人的關懷。但是對于“醫學身體”,這些建筑空間所關注的并不應該僅僅是與“死亡”相關的人群,其關注范圍應該更加廣泛——應當讓每一個人都能具有健康意識,從而從內心產生對健康品質的追求。因此,本課題預期對“醫學身體”的范圍進行一次細致的分類,將與“死亡”相聯系的身體與現代“健康意識”下的身體進行兩方面的細致研究,從而深化基于不同需求的“醫學身體”以及相應不同類型建筑空間的設計,關注新的健康理論與健康意識下的空間環境的塑造。對于與“死亡”相關的醫學身體的研究,已經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體現出了對于使用者的關懷。接下來,就新的健康理論與健康意識下的空間環境的塑造進行探索與分析。
(二)解放身體——新的建筑空間環境的塑造
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每個人為了生活而疲于奔波勞作,沒有時間停下來去“考察”一下我們的身體。殊不知,在高強度的工作中身體愈發緊繃,壓抑了太久而需要有個緩沖的空間。同時,久坐不起、長時間面對電腦的人也忘了給自己一個活動、伸展的空間,頸椎病成為現代人的常見病。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擬真游戲大肆流行,長時間玩游戲讓大腦無法找到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在逼真的快速運動的視覺感受和靜止的身體的矛盾中感到眩暈難受。針對上述幾種由現代病所引起的醫學身體“受傷”的現象,對它們進行一次實驗性的設計實驗,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于身體的重視,關心以及關愛自己的身體。通過對建筑空間功能的豐富、空間形式的優化以及內部色彩所創造出的空間氛圍的改變,使得現代的建筑空間能夠調整“受傷”的身體,起到“醫治”身體的作用。
四、結語
“醫學身體”概念的提出喚起了人們對于身體這個概念的重新思考,回歸身體本身,探尋我們的身體究竟需要些什么,如何在空間中獲得舒適、愉悅而又健康的體驗。這是一次對“身體-空間”的探索,擴展了空間設計中的領域,使空間設計與醫學相聯系,追隨著醫學領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與革新。關注身體的內在,與先進的醫學技術相結合,使得“醫學身體”成為空間設計中的一個嶄新的工具,從而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最為靈敏的反應與判斷。
參考文獻:
[1]竇平平.從“醫學身體”到訴諸于結構的“環境”觀念[J].建筑學報,2017,(7).
[2]史永高.身體與建構視角下的工具與環境調控[J].新建筑,2017,(5).
[3]楚超超.身體·建筑·城市[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
[4]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