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
摘 要:當前國家正大力倡導職業教育,在此種態勢下,高等職業教育顯得更尤為重要。高等職業教育其內涵不僅囊括幫助學生發展相關的職業技能,更包含了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特別是心理素質方面。該文挖掘出目前高職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根源,以及討論出心理素質的培養需要采用的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 心理素質 培養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1(b)-0-02
近年來,眾多媒體已經報道出在校大學生心理素質不佳的種種狀況,社會人士紛紛對此表示擔憂。遇事不冷靜、做事又心浮氣躁、對人對事高度敏感性以及心理極度脆弱等心態已然成為他們的標簽。不良的心態引發一連串的問題,一方面導致他們思想注意力渙散,對自身所學專業知識漠不關心,極易導致部分人逃學、休學,甚至出現輟學的惡果;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自身人生規劃未定、思想搖擺的情況下,由于偶然受到不良之風的蠱惑,直至走向了各種犯罪的道路,這些狀況都不容忽視。這些情況的出現根源比較繁雜,部分因素是社會的迅猛發展導致目前人們普遍壓力過大,作為青年學生,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人群的適應力與抗壓能力均普遍處于下風;部分因素是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職業院校更是如此。另外,當今社會火熱的競爭已經影響波及到學校層面,未來能否走出校園后成功在社會立足,對不少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許多莘莘學子也因此出現了若干心理問題。
當前,國家提倡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正在大力建設高等職業教育,高職大學生的人數也日益增加。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多數傳統的學習型人才并不會在社會上取得突出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質較差,因此說心理素質直接決定了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情況,而且也關系到學校人才培養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甚至直接關系到我們民族未來發展的情況[1]。那么職業教育的層次性要我們必須堅持兩大方針:一是繼續培養學生們出色的職業能力;二是要不斷熏陶出他們的良好職業素養,重點是培養出他們的心理素質。因為現代社會,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我們的教育也應根據需求,力求高規格、多層次。所以培養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刻不容緩。因此,作為高職院校,應努力在心理素質教育方面做足、做實。
據筆者調查,高職院校的學生多因中學階段某些文化課的薄弱,而無法進入更高層次的領域學習,這時候職業教育另辟蹊徑,成為他們另一條未來通路。雖職業教育日后良機也較多,但是他們心中時常暗示自身是傳統普通教育的淘汰品、失敗者。這也直接導致高職生與普通大學學生在心理素養方面有著相當的差異。他們時常表現為:自我能力定位低下、情緒化嚴重、缺乏足夠的信心、行動方向不明確、不能正確地看待發生的事件、缺乏解決一般問題的能力等。
當前高職院校在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過程中也容易出現若干問題。現列舉如下。
一是缺乏個性化的心理素質培養方案,現有整體方案太過籠統,實施起來的效果較差。當前高職院校隨著人數逐年增加,生源素質也越發參差不齊,經調查發現他們群體中會出現種類不一的心理問題。而傳統心理教育慣用的道德式約法三章教育法,嚴重缺乏結合當前學生自身的心理動態變化,心理素質評測分析應貫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2]。
二是缺乏與心理素質相關的課程體系,或者沒有很好地將未來的職業特點融合其中,未能形成合理的培養體系。我國心理教育普遍開展較晚,難免會存在此方面教育理念的缺失,與完整而又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尚有相當距離的鴻溝。
三是缺乏心理素質的實踐平臺,很多院校尚在理論層次,沒有真正做到心理素質的多元化、綜合性訓練和栽培, 學校把握學生心理狀況能力不足。這與當前心理教育體系與專業技能培養缺失也有相當必要的聯系,幾乎完全依賴于我國黨和國家的政治綱領、當前的政治思想,而未很好地補充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輔助材料,造成了片面的單項培養,十分不利于綜合性的學生成才規劃。
四是在心理素質培養過程缺乏堅持性,急于出成績,而忽略了凡事均需要循序漸進,缺乏培養的持續發展觀。高職院校各學科教學力量分部不均勻,造成了心理學科任教教師的普遍缺乏,這其中還尚有一些青年教師,他們普遍缺乏經驗,如果培養過程過于短暫,則不能明確大多數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日益需要更多的專項技能型人才。高職大學生能否實現從高職院校到社會的順利跨越,則要求他們自身既具備夯實的技能儲備,還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高情商及優秀的心理素質。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讓現實中高職學生就業發展得到益處,又有助于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規劃。
對此,謹提出一些對應策略。
一是高職院校在平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有目的地運用多種綜合方式進行宣教和引導,從而有效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充分滿足他們身心健全發展的具體需求。如何在現有的教學背景中做好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工作,必須積極開拓思路,科學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3]。
二是調整高職院校課程及教育教學體系,應以社會就業的特點加以建設。高職院校的針對當前社會對職業工種的高要求性,我們在校對學生培養的重心應該由表及里,向培養學生合格的心理素養目標邁進,在這個階段性的過程中,特別要結合當前一些熱門職業對發展趨勢。長此以往,才會讓單位感覺到我們培養出的是一支虎虎生威的生力軍。
三是高職大學生自身也應該通過假期頂崗、平日見習等種種良機,主動接觸社會及企業,一往直前地磨練自身,學習額外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更加注重縮小自己與用人單位要求的差距,進一步提高自身各種心理素質。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借助于自身的努力來達到心理調適這一目的,并幫助學生進行健康心態的培養,從而使得自身的心理素質得到充分的提升[4]。還可以有效補充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比較有利于學生畢業后自身在社會職場的定位。
四是采取針對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心理咨詢教育方式,任用校內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老師以及不定期邀請社會的心理專家到校為學生們進行指導。值得肯定的是,這種方式實現了心理教育形式的轉化,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們潛在的問題、已經根深蒂固的不良心理習慣,給學生們帶來心理精神層面的光芒。
綜上所述,由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其與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學校本身的可持續發展都密切相關。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應該目標清晰,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斷發掘新型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實完善當前尚未成熟的教育體系。高校對于學生而言,作為進入社會前的重要學習修身基地,要通過學校的多形式的一系列教育,消除他們的心理疑惑,幫助他們形成正確心理信念,讓他們生活的充實更加快樂。此外,學校還應廣泛地聯系社會、家庭,發揮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這個陣地的作用外,其他可以用的教育力量。伴隨著高職院校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承擔著培養各行各業人才的關鍵任務,我們必須采取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高職學生未來發展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江蕾.試論基于職業素質培養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現代化雜志,2018(41):330-332.
[2] 劉旸,周洋,劉萍.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1):76-81.
[3] 王晉江.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團輔式教學方法”的適用性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8(1):63-69.
[4] 李頌平.構建高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共動模式建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