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靜 劉德磊
【摘要】心流是指人們全身心貫注于某種活動時所獲得的一種積極心理感覺,而心流體驗是感受這種愉悅、充實及忘我等獨特感覺的體驗。心流體驗的意義內涵與當今課堂教學的要義與宗旨越來越契合。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五條心流體驗在課堂教學中的策略。
【關鍵詞】心流體驗 小學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156-02
一、心流體驗的內涵
“心流”的提法由來已久,但真正開始對其進行研究的是齊克森米哈里,他對心流的解釋為,“當人們全情投入時,獲得的一種貫穿全身的感覺”。[1]因此,心流是對某種活動所表現(xiàn)出全神貫注、樂此不疲、廢寢忘食、沉浸專注等心理過程的一個抽象概念化,心流體驗則是獲得這種狀態(tài)的直接心理過程感受。
二、心流體驗的要素
齊克森米哈里通過研究總結出心流體驗的九種要素特征,諾瓦克和霍夫曼進一步將這九個要素進行歸納總結,并把其分為“前提”、“特性”和“經(jīng)驗的結果”三個群組。每個群組又分別包含三種要素,共九中要素。即:行動與意識融合、全神貫注、自我意識喪失、自我高度控制感、及時精確反饋、內在驅動(自含目的性)、挑戰(zhàn)與技能平衡、明確的目標、時間扭曲感九個要素。[2]由此可見,心流的產(chǎn)生是一種高度投入某項活動時全身心貫注的積極情緒體驗,并且在自我精神集中、活動目標明確、結果即時反饋、技能與挑戰(zhàn)相平衡時,更容易達到這種狀態(tài)。[3]
三、心流體驗的條件
1.活動要有“引力性”特征
這是指活動本身要具有吸引力而且自帶目的,更重要的是能讓參與者發(fā)自內心的喜歡和熱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活動時要了解個體的身心特征及其興趣,讓活動本身成為一種享受。
2.活動要有“內驅性”特征
這是指活動要能夠激發(fā)個體的內在動機并能夠讓個體獲得高度掌控感,這也是心流體驗的核心要素之一。要達到這種內驅狀態(tài),活動就要具有可控的挑戰(zhàn)性,而且這種挑戰(zhàn)要在個體一定技能可承受力的范圍之內,這要求挑戰(zhàn)與技能要能夠平衡。
3.活動要有“結構性”特征
這是指活動要具有流暢的操作性和及時的可評價性。要達到這一目標,活動首先就要具有明確的目標,安德魯·卡耐基曾說:“如果你想要快樂,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要能指揮你的思想,釋放你的能量,激發(fā)你的希望”,擁有具體明晰的目標也是產(chǎn)生心流體驗的基礎條件之一。
四、心流體驗在課堂教學中的策略
1.教學目標要細而明確
活動要有明確的目標是獲得心流體驗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設立目標,實現(xiàn)目標,再設立新的目標,這就是成功最快速的方法。課堂教學也一樣,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即本節(jié)課要實現(xiàn)什么,怎么實現(xiàn),以及目標達成的條件有哪些等等都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規(guī)劃。
2.問題提出要恰而適中
心流體驗產(chǎn)生的最重要的條件是挑戰(zhàn)與技能的平衡,而且是挑戰(zhàn)要稍高于技能的位置。這也就是說,我們在設計活動和問題時,要把問題的難度稍高于學生的平均認知水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狀態(tài)。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高度集中精力去忘我的探索,從而增強內在動機,讓學生由“要我學”被動學習狀態(tài)轉化為“我要學”的自主學習狀態(tài),最終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3.活動設計要靈而暢通
心流體驗要求活動設計要有一定的結構性特征,即整個活動過程可操作性要強而且要有可評價性。那么課堂活動設計時就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活動規(guī)則和評價標準等方面的要求,這既便于學習過程的操控、反饋和評價,同時也能讓心流體驗具有持久性和延續(xù)性。
4.結果反饋要即而有效
競賽性活動容易產(chǎn)生心流的一個原因就是信息能夠得到即時的反饋,這種反饋能夠讓參與者更加了解自己的水平,看清自己的位置,從而改正不足以產(chǎn)生巨大的內在動力。因而要想引發(fā)心流體驗的教學活動就必須有這種有效即時的反饋。只有這樣,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自我意識與時間感才會逐漸消失,從而產(chǎn)生這種全神貫注的心流體驗。
5.內在動機要強而持續(xù)
內在動機的形成往往與個人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各種特征有所關連,所以我們要對學生的身心特征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另外,內在動機水平的強弱也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內在動機較高時,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敏捷,表現(xiàn)欲越強,創(chuàng)新能力也更加容易突出。
參考文獻:
[1]鄧鵬.心流:體驗生命的潛能和樂趣[J].遠程教育雜志,2006(03):74-78.
[2]蔣文丹.高校體育教育中的一個新視角:心流理論[D].清華大學,2010.
[3]陳欣.心流體驗及其研究現(xiàn)狀[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