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賀婕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古代文學中的一塊瑰寶。學習古詩詞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但是由于這些詩詞語言凝練,背景遙遠,內涵豐富,對于小學生來說,要理解每首詩詞的內涵比較困難,學習興趣也不高。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究古詩詞分類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樹立古詩詞分類意識,化難為易。貫徹古詩詞分類教學策略的課堂,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通過比較學習觸類旁通,進一步感受到古詩詞之美,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古詩詞 分類 教學策略 思維導圖 觸類旁通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158-02
一、古詩詞教學現狀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題材豐富,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全日制義務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培養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可見學好古詩詞至關重要。但是現今古詩詞教學卻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缺乏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2.教法千篇一律,重字詞講解,輕意境感悟,以致學生無法真正汲取中國傳統語言文字的精華。
二、古詩詞分類教學的意義
古詩詞教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古詩詞教學面臨的困境,通過不斷探究,總結出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在古詩學習上事半功倍。將學生在不同學段要求掌握的古詩進行歸類整合,進行古詩詞分類教學,一能讓教師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清晰,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效率;二能激發學生對同類詩詞學法的探索,幫助學生體會同題材詩歌相似內容、情感的不同表達,激發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意識。三有助于提高學生整合、提煉信息的能力及閱讀理解力。
三、古詩詞分類教學策略
(一)巧用導學案,先學后教,突破難點
古詩詞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主要體現在:1.語言凝練,年代久遠,部分字詞有古今義;2.需要學生對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有一定了解;3.需要學生想象畫面,入情入境;4.需要掌握詩歌節奏、韻律。為此,可借助導學案,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古詩詞的效率,解決難題。引導學生“先學”,即在教師統一授課前先進行自主、充分的預習并梳理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二)分類吟誦,內化情感
雖然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學生對古詩分類策略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但是吟誦卻是各個學段對學生學習古詩的普遍要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對學生學習古詩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其中三個學段的共同要求便是“誦讀”,“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教師可以將《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及語文課本中所選的古詩詞進行重新歸類、整合,編撰一本古詩詞分類教材。以“周”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每周的誦讀活動。教師可在期初根據古詩詞分類教材制定周誦讀安排計劃,營造誦讀氛圍,增強學生的古詩詞分類意識。在這樣有規劃的引領下,學生可逐漸達到熟讀成誦的目標,語感也逐漸增強。
(三)分類教學,探究異同
教師在教學中應樹立古詩詞分類意識,引導學生建立比較閱讀觀。以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中的“古詩詞背誦”模塊為例,《芙蓉樓送辛漸》和《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都是送別題材的詩詞,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兩首詩詞進行整合,將古詩詞分類教學策略運用到課堂實踐中——我在教學《芙蓉樓送辛漸》時,先教給學生三種方法:背景會意法、圖文結合法、想象補白法,后引導學生對同類型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進行自主學習:我為學生提供這首詩的背景、圖文資料,讓學生從中提煉出有用信息,先自主學習、再合作探究。學生經過比較,發現雖然這兩首詩詞題材相同,但是詩風卻不同。在人教版全十二冊教材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七十五首》中,除了上述兩首詩詞,《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等也是送別題材的詩詞,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可以將這些同類型的詩詞編入“資料袋”中,引發學生比較閱讀,探究這類詩詞的異同。
四、結語
古詩詞分類教學的精神內核在于整合信息、提煉信息、觸類旁通。它能為古詩詞教學創設一種“秩序”,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過程更有條理,學習效率更高。當學生能樹立古詩詞分類的意識,以比較的視角學習古詩詞時,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就不再只充斥著枯燥乏味的字詞講解及機械性的背誦,這樣的課堂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合作學習、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生本課堂、高效學習,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雷麗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及策略研究[J]. 學周刊,2017,18:219-220.
[2]芮瓊,倪鳴.以“學”為中心的小學古詩詞分類教學[J]. 小學語文教師,2017,Z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