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新
【摘要】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顆瑰麗璀璨的寶珠。它們瑯瑯上口,字字珠璣,意境優美,思想深刻,不僅能使學生開拓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
【關鍵詞】小學 古詩 教學 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228-02
一、創設情境,走進文本
古典詩歌語言高度凝煉,寥寥數語,便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畫面,并蘊含著無限的深情。小語教材中選用的古詩,或寫景、或抒情、或狀物、或議論,都是作者人生態度與審美情感的統一體。所以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入“情”,走進文本。
1.聯系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制作成錄象片,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
2.運用直觀法。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教師在教學古詩前可通過課件展示、圖片投影和播放錄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
如在教《絕句》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符合絕句情景的畫作,展示鳥兒成雙成對,構成的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來給詩句第一二句構造一個畫面感;第三句四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先介紹一下杜甫,以及杜甫詩人當時的處境,這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人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希望學生在學習詩句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詩句背后的故事。
二、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反復誦讀,進入詩的意境。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節奏分明,瑯瑯上口。學生在朗讀前,教師應當精心錄制古詩朗讀磁帶,為學生進行范讀示例,讓學生充分發揮形象思維能力,在頭腦中再現詩中所描繪的情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詩畫結合,理解古詩含義。以畫配詩,為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提供豐富鮮明的表象,如教《靜夜思》時,先給學生提問題,如“同學們你們喜歡月亮嗎?大家對著月亮的時候,是在想什么?”,然后再講解詩人也很喜歡看月亮,看月亮的時候想到了家,于是寫出了這一首懷念家鄉的詩。最后和學生一起一句詩句一副畫面的描述,來鞏固學習。
三、走近詩人,領悟情感
1.利用網絡平臺了解作者信息及時代背景。古人云: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均為抒發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鑒賞詩歌,就應該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以人為本,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特定時代、環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
2.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后,教師再次出示與詩歌內容相吻合的錄像,讓學生感情誦讀,古詩節奏鮮明,情感豐富,瑯瑯上口。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古詩所描寫的畫面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感,增強學生美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古詩新唱(編),激勵創新
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強,覆蓋面廣。多媒體網絡平臺為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它功能強大、形式多樣,教師可以充分運用這些功能組織學生進行寫話、繪畫、閱讀、歌唱等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說寫訓練、提供想象空間。古詩語言凝煉,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領會詩意的基礎上去說、去寫。例如在學過《宿建德江》后,學生寫道:夕陽西下,“我”慢慢地劃著小船停泊在煙霧迷蒙的沙洲邊,陣陣江風夾著絲絲涼意襲來。“我”站在船頭不禁泛起思鄉的愁緒。放眼遠望,空曠的原野沒有邊際,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還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圓圓的明月離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親人就在身旁。
2.提供平臺,拓展學習。古詩學習尾聲,喜歡寫作的學生使用平臺資料室的精美圖片,然后配上佳句美文,寫出了散文般的話語,學生得到了創造美的能力的鍛煉。喜歡音樂的學生,點擊平臺“古詩新唱”按鈕,進入音樂區。他們隨著樂曲盡情歡唱,那婉轉動聽的音樂使孩子們深深陶醉期間。喜歡閱讀的學生走進“賞佳文”區,在平臺瀏覽其它描寫春天的詩歌和散文。古今中外那些文筆精美的文學作品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他們在詩情畫意中復習鞏固所學古詩的內容。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合理運用教學媒體,不僅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扎實有效有效,更能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雅芳.趣味教學法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作用[J].神州,2014(6):71
[2]成慧.試析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5(29)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