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簡易方程可謂是極其重要的內容,它直接影響學生日后的學習能力與方程的掌握情況。簡易方程以天平的演示方式闡述了方程的基本性質,也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使之與中學數學知識有效銜接,也為學生日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诖?,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教學銜接的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并降低方程知識的難度,加強知識整合,保證效率,同時又要注重交流,實現情感共融,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方程知識;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0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48
小學數學解方程知識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講是極其重要的,可以培養學生的解題思路,使學生由逆向解題思維轉變為正向解題思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學生在學習解方程這部分知識時將會感受到難度系數有所增加,還會產生一定的學習壓力,甚至會降低學習過程中的熱情,意識到學習過程中的阻力。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層次,制定有針對性的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方法,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一、運用教學銜接的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所應用的教材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及成長需求,新教材的編寫并未意識到教材銜接的重要性,導致新教材解方程這部分知識點極其突兀,未能繼承傳統教材中的優點,也無法將加減乘除各部分知識作為解方程的基礎,學生在解方程前缺少對于解方程相關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導致最終解方程知識基礎極其薄弱,也無法將以往所學知識有效銜接,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
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運用切合實際的銜接方法,有效編排解方程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算術解題思維,以此為主線,有效利用解方程的相關性質,以等式的一般性質解答簡單的方程習題,在此之后,再解決相對繁雜的方程,這樣將會提高學習效率,還能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解答簡單的方程2x+1=3時,就要對方程進行轉換,簡化為2x=2,此時,方程就可迎刃而解[1]。
二、降低方程知識的難度,加強知識整合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方程知識時,必須要降低難度,將計算方法與應用問題有效結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明確計算方式,但是,大多數學生對于分數方程與正負數方程相關知識的了解不夠廣泛、缺乏深度,所以,a÷x=b以及a-x=b相關知識已被刪減掉,教研人員認為這部分知識不適合在小學階段學習,如若將其安置在小學階段必然會降低學生的學習信心,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因此,教材選擇性地將這部分內容刪減,使得現階段小學階段的解方程知識的學習僅出現未知數x作加數、因數、被減數與被除數,以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將會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壓力,也有利于學生對于解方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舊會存在迷茫的現象,那么此時教師就應當將所學知識有效結合,將學生的知識網絡與簡單的練習相聯系,以達到綜合利用的目的,還能提高學生解方程速度,保證學習效率。
三、注重師生交流,實現情感共融
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特點較為活潑,屬于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思維分析能力存在局限,同時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差,如若教師未能進行有效的引導,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存在死角,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傳統的數學教學環節,大部分教師都會運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未能重視學生接受能力及認知能力,致使最終的教學效果不佳,此外,也使得教師制定的教學方案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及學習需求[3]。
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授解方程相關知識時,有必要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對于解方程知識的認知與掌握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應當有效利用事物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在教授解方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可有效利用天平這一物體,使學生意識到解方程的基本性質,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直觀的呈現方式加強學生的理解,將方程視作天平,兩邊均為相等的。在這樣的引導方式下,學生將會拓寬其視域范圍,以此為基礎,教師還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明確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層次,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運用合作式的教學方式,加強教學環節的溝通,最終提高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與啟發,要求學生細致的觀察并思考方程式,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理解和消化,過程中如果產生疑問應當及時與教師交流、研討,不斷地總結,進而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偠灾?,這一過程中必然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能牢固記憶相關知識,利于日后的應用,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4]。
四、強化訓練,培養學生解題思維
教師在教授解方程這部分知識,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對解方程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一方面,教師應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根據最終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案進行改革與創新,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體現多元化的特色,同時引導學生與方程式多角度、多類型地接觸,增加學生對于解方程知識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對知識體系進行完善,還要加強練習,使學生明確知識內容遷移的方式及技巧,將所學知識與解方程知識有機結合,逐步建立知識網絡結構,運用已學的知識點解決解方程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提高解題效率,
另一方面,教師則應當著重加強學生對基本類型方程式的訓練,培養學生方程式的解題思路,形成牢固的解題思維,還要學會從多個方面入手,使解題過程更加靈活、多變[5]。
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教授解方程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授解方程相關知識時,大部分教師會選擇首先對方程式進行變形,此外,也有部分教師將解題步驟直接省略,從而產生了兩個極端,部分學生在解題環節書寫解題過程過于煩瑣,也有一些學生在解題時將解題過程直接忽略,導致解題過程不完整,缺少必要的解題步驟,或未能認真觀察解題要求,致使其成績無法有效提高,削弱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小學數學解方程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一道完整的方程解題過程都要分為四步,將簡化與變形的過程予以記錄,最終得出計算結果。這樣的解決方式利于培養學生縝密的解題習慣,提高方程解題的正確率,對學生日后數學知識的學習極其有利[6]。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數學可謂是極其嚴謹的學科,而其中的解方程知識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解題能力與認知能力的要求極高,要求學生必須對以往知識進行整合而后有效利用,將其應用于解題環節,這樣方可提高方程解答的效率與速度。而教師在此過程中必須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在看懂教材的基礎上,對解方程知識與其他部分知識有效銜接,全面把控并駕馭教材,參照最終的教學目標,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革,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個性特點,制定切合實際的數學解方程教學方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需在實踐教學環節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解題思維,加強訓練,提高學生對解方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為其日后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治國.小學數學解方程的常用方法及完善對策初探[J].教育界,2014(35):45.
[2]周娜.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優化策略探究[J].讀書文摘,2017(2):280.
[3]周華.小學高年級數學解方程教學策略探析[J].中外交流,2018(15):117.
[4]顏壽春.“損”有余而“補”不足 ——例談方程教學的增與減[J].基礎教育論壇,2017(28):36.
[5]汪奇.融通新舊教材,融合兩套算理——對小學數學五(上)解方程教學實踐的理性反思和策略探求[J].新課程·小學,2016(4):280.
[6]王小偉.從課程標準的變化看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J].河南教育:基礎版,2013(9):53.[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廖麗才(1976.5— ),女,漢族,福建龍巖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農村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