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蔡甸一中 蔡 艷
1.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A.蒸發時應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熱
B.蒸餾操作時,應使溫度計水銀球靠近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
C.分液操作時,下層液體從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后再將上層液體從下口放出到另一個燒杯中
D.萃取操作時,應選擇有機萃取劑,且萃取劑的密度必須比水大
2.實驗是化學研究的基礎,下列關于各實驗裝置(如圖1)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圖1
A.裝置①常用于分離互不相溶液體混合物
B.裝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氣體,并防止倒吸
C.以NH4HCO3為原料,裝置③可用于實驗室制備少量NH3
D.裝置④b口進氣,用排空氣法可收集CO2、NO 等氣體
3.下列實驗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目的A向含有 KSCN 溶液的FeSO4 溶液中滴加硫酸酸化的H2O2 溶液檢驗H2O2 的氧化性大于Fe3+的氧化性B同溫下用pH 試紙測定濃度為0.1mol·L-1 NaClO溶液和 0.1mol·L-1 CH3COONa溶液的pH證明HClO 和CH3COOH的酸性強弱C先滴入Ba(NO3)2 溶液,產生沉淀,再加入足量稀鹽酸,仍有沉淀檢驗溶液中是否含有SO2-4 D某鹵代烴與氫氧化鈉溶液共熱一會兒,冷卻到室溫,加入硝酸銀溶液測定鹵代烴中鹵原子的種類
4.現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SiO2、KOH、Na2CO3、Na2SO4、B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同學為探究固體粉末的組成,取適量樣品進行如下實驗。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固體粉末中一定不含KOH
B.固體粉末中一定含有 BaCl2和Na2CO3
C.取溶液1先加足量鹽酸酸化,再加氯化鋇溶液,若未產生白色沉淀,則樣品中無硫酸鈉
D.為進一步確定原樣品組成,可以向固體2中加入NaOH 溶液
5.CH2═C(CH3)COOCH3(甲基丙烯酸甲酯)是合成有機玻璃的單體。
舊法合成的反應是:① (CH3)2C═O+HCN(CH3)2C(OH)CN
②(CH3)2C(OH)CN+CH3OH+H2SO4→CH2═C(CH3)COOCH3+NH4HSO4
新法合成的反應是:CH3C≡CH+CO+CH3O H →CH2═C(CH3)COOCH3,與舊法相比,新法的突出優點是( )。
A.原料無爆炸危險
B.原料都是無毒物質
C.沒有副產物,原料利用率高
D.對設備腐蝕性較小
6.關于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NaHCO3溶液和NaHSO3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滴加酚酞后溶液均變紅
B.滴加飽和澄清石灰水均產生白色沉淀
C.滴加氯水均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所含陽離子的總濃度相等
7.下列關于有機物的鑒別方法及選用該方法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 )。

序號 方法 選用該方法原因A用新制氫氧化銅鑒別乙醛和乙酸新制氫氧化銅能被乙醛還原,產生磚紅色沉淀,而與乙酸發生堿與酸的復分解反應產生溶解現象B碳酸鈉溶液可鑒別乙酸、乙醇兩種無色液體碳酸鈉可與乙酸發生鹽與酸的復分解反應產生二氧化碳,而與乙醇不反應C用氯化鐵溶液鑒別乙醇和苯酚 氯化鐵與羥基反應顯紫色D 用水鑒別乙醇和甲苯 乙醇與水互溶,甲苯與水有分層現象
8.下列依據侯氏制堿原理制備少量NaHCO3的實驗操作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9.下列選項中的操作、現象與結論完全一致的是( )。

選項 操作 現象 結論A A.向滴有酚酞的NaOH 溶液中通入Cl2溶液褪色 HClO 有漂白性B無水乙醇與濃硫酸共熱至170 ℃,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溴水溴水褪色乙烯和溴水發生加成C向濃度、體積都相同的Na2CO3 和NaHCO3 溶 液中各滴加1滴酚酞變紅,前者紅色深結合H+ 能力:CO2-3 >HCO2-3 D用發光小燈泡分別做HCl和CH3COOH 的導電性實驗發光強度:HCl 強于CH3COOH CH3COOH是弱電解質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別向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2 滴酚酞溶液,后者紅色更深
B.分別向2 mL5% H2O2溶液中滴加1mL0.1mol·L-1FeCl3和CuSO4溶液,產生氣泡快慢不相同
C.蛋白質溶液遇飽和Na2SO4溶液或醋酸鉛溶液均產生沉淀,沉淀均可溶于水
D.加熱NH4Cl和Ca(OH)2固體的混合物,可將二者分離
11.室溫下,某興趣小組用如圖2所示裝置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
現象:試管Ⅰ中開始無明顯現象,逐漸有微小氣泡生成,越來越劇烈,液面上方出現淺紅棕色氣體,溶液呈藍色。試管Ⅱ中劇烈反應,迅速生成大量紅棕色氣體,溶液呈綠色;之后向綠色溶液中持續通入N2,溶液變為藍色。

圖2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試管Ⅰ中淺紅棕色氣體為NO2,由硝酸還原生成
B.等質量的Cu完全溶解時,Ⅰ中消耗的HNO3更多
C.換成Fe之后重復實驗,依然是試管Ⅱ中反應更劇烈
D.試管Ⅱ中反應后溶液顏色與試管Ⅰ中的不同,是由于溶有NO2
12.Na2O2是一種常見的過氧化物,具有強氧化性和漂白性。通常可用作漂白劑和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劑。
(1)某實驗小組通過下列實驗(如圖3)探究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

圖3
①用化學方程式解釋使酚酞試液變紅的原因:___。依據實驗現象推測紅色褪去的原因是_____。
②加入 MnO2后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③Na2O2的電子式為_____。
(2)實驗小組兩名同學共同設計如圖4所示裝置探究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硫的反應。通入SO2,將帶余燼的木條插入試管C 中,木條復燃。

圖4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甲同學認為Na2O2與SO2反應生成了Na2SO3和O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
檢驗反應后B 中的白色固體含有Na2SO3的方法是____。
②乙同學認為反應后B 中有Na2SO3還會有Na2SO4。乙同學猜想的理由是____。
為檢驗產物中Na2SO4的存在,乙同學設計并實施了如圖5實驗方案:

圖5
甲同學認為該實驗方案的現象不能證明有Na2SO4生成,其理由為____。
③測定B 中反應完全后的固體中Na2SO4含量的實驗方案:稱取樣品ag加水溶解,____,烘干,稱量得BaSO4沉淀bg,則Na2SO4的質量分數為_____(列出計算式即可)。
13.1-乙氧基萘是一種無色液體,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熔點5.5 ℃,沸點267.4 ℃。1-乙氧基萘常用作香料,也可作為合成其他香料的原料。實驗室制備1-乙氧基萘的過程如下:


圖6
(1)將72 g1-萘酚溶于100mL無水乙醇中,加入5mL濃硫酸混合。將混合液置于如圖6所示的容器中加熱,充分反應。實驗中使用過量乙醇的原因是____。燒瓶上連接長直玻璃管的主要作用是_____。
(2)反應結束,將燒瓶中的液體倒入冷水中,經處理得到有機層。為提純產物有以下四步操作:①蒸餾,②水洗并分液,③用10%的NaOH 溶液堿洗并分液,④用無水氯化鈣干燥并過濾。正確的順序是_____。
A.③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3)蒸餾時所用的玻璃儀器除了酒精燈、冷凝管、接收器、錐形瓶外還有_____。
(4)實驗測得1-乙氧基萘的產量與反應時間、溫度的變化如圖7所示,時間延長、溫度升高,1-乙氧基萘的產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5)用金屬鈉可檢驗1-乙氧基萘是否純凈,簡述實驗現象與結論:____。

圖7
14.甲烷在加熱條件下可還原氧化銅,氣體產物除水蒸氣外,還有碳的氧化物。某化學小組利用如圖8所示裝置探究其反應產物。

圖8
[查閱資料]
①CO 能與銀氨溶液反應:CO+2[Ag(NH3)2]++2OH-══2Ag↓+2NH4++CO23-+2NH3。
②Cu2O 為紅色,不與Ag+反應,能發生反應:Cu2O+2H+══Cu2++Cu+H2O。
(1)裝置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2)按氣流方向各裝置從左到右的連接順序為A→____。(填字母編號)
(3)實驗中滴加稀鹽酸的操作為____。
(4)已知氣體產物中含有CO,則裝置C中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裝置F 的 作用為____。
(5)當反應結束后,裝置D 處試管中固體全部變為紅色。
①設計實驗證明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_____。
②欲驗證紅色固體中是否含有Cu,甲同學設計如下實驗:向少量紅色固體中加入適量0.1mol·L-1AgNO3溶液,發現溶液變藍,據此判斷紅色固體中含有Cu。乙同學認為該方案不合理,欲證明甲同學的結論,還需增加對比實驗,完成表1中內容。

表1
15.某校化學小組學生進行“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并探究固體產物成分。
(1)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
(2)圖4裝置證明實驗中有氣體產生的現象是____。
(3)收集實驗中產生的氣體,應用圖5裝置中的_____(選填字母編號)。

圖4

圖5
(4)反應停止,冷卻后稱量,得到固體質量為28.8g。再向固體中加入過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并進行如下實驗:

如果向淡黃色溶液中加入一種試劑,產生了藍色沉淀,則能夠確定其中含有Fe2+,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加入新制氯水后溶液紅色加深的原因是(用離子方程式表示)___。
(5)某同學在實驗中加入了過量氯水,放置一段時間后,發現深紅色褪去,現對褪色原因進行探究。
假設1:溶液中的+3價鐵被氧化為更高的價態。
假設2:___。
為了對所提出的假設2 進行驗證,實驗方案是____。
(6)根據所給數據,計算反應后試管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為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