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提示:蒸發時待大量晶體析出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余熱把剩余的水蒸干,A 項錯誤;進行蒸餾操作時溫度計測量蒸汽的溫度,應使溫度計水銀球靠近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B 項正確;為防止液體污染,分液時,分液漏斗中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C項錯誤;萃取劑不一定是有機溶劑,萃取劑的選擇與密度無關,D 項錯誤。
2.C 提示:裝置①常用于分離互溶液體且沸點相差較大的混合物,A 項錯誤;因氯化氫極易溶于水,裝置②中氯化氫直接通入水,易形成倒吸現象,B 項錯誤;用裝置③加熱NH4HCO3,產生的雜質氣體(CO2、H2O)被堿石灰吸收,此裝置可用于實驗室制備少量NH3,C 項正確;NO 易與空氣中氧氣反應,不能用裝置④排空氣法收集NO 氣體,D 項錯誤。
3.A 提示:雙氧水能將FeSO4中的Fe2+氧化為Fe3+,可證明H2O2的氧化性大于Fe3+,A 項正確;NaClO 溶液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 試紙測定NaClO 溶液的pH,B項錯誤;先滴入Ba(NO3)2溶液,產生沉淀,再加入足量稀鹽酸,仍有沉淀,硝酸根離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離子或亞硫酸根離子,C 項錯誤;先將溶液用硝酸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銀溶液,否則多余的堿與硝酸銀也會有白色沉淀產生,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D 項錯誤。
4.C 提示:在樣品中加入足量的水,形成溶液,發生焰色反應,透過藍色鈷玻璃未觀察到紫色,說明沒有KOH,選項A 正確;在樣品中加入足量水,有固體產生,并在固體中加入足量鹽酸有氣體產生,說明一定有BaCl2和Na2CO3,選項B正確;取溶液1先加足量鹽酸酸化,再加氯化鋇溶液,若未產生白色沉淀不能證明樣品中無硫酸鈉,可能有少量硫酸鈉已反應完全,選項C錯誤;確定原樣品的組成可以向固體2 中加入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如果沉淀消失則證明無硫酸鈉,若沉淀部分消失則含有二氧化硅和硫酸鈉,若無變化則不含二氧化硅,選項D 正確。
5.C 提示:與舊法相比,新法沒有副產物,原料利用率高,且舊法中生成腈酸鹽有毒,銨鹽易爆炸,NH4HSO4具有酸性可腐蝕設備。
6.B 提示:NaHCO3溶液顯堿性,而NaHSO3溶液顯酸性,滴加酚酞后只有NaHCO3溶液變紅,故A項錯誤;向NaHCO3溶液和NaHSO3溶液中滴加飽和澄清石灰水均產生白色沉淀,故B 項正確;NaHCO3溶液滴加氯水可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CO2氣體,而NaHSO3溶液滴加氯水要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硫酸鈉和鹽 酸,故C項錯誤;NaHCO3溶液中HCO-3的水解是主要的,而NaHSO3溶液中HSO-3的電離是主要的,則兩種溶液所含陽離子的總濃度不相等,故D 項錯誤。
7.C 提示:乙醛有醛基,能與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反應得到磚紅色沉淀,乙酸沒有醛基,但是乙酸有顯酸性的羧基,可以與氫氧化銅反應得到可溶于水的醋酸銅,選項A 正確。乙酸有羧基,顯酸性,且酸性強于碳酸,所以乙酸可以與碳酸鈉反應得到二氧化碳,而乙醇沒有羧基,實際顯中性,與碳酸鈉不反應,選項B正確。氯化鐵應該與酚羥基作用而顯色,與醇羥基不反應,所以不能說“氯化鐵與羥基反應顯紫色”,選項C錯誤。乙醇與水混溶,所有的烴都不溶于水,所以甲苯不溶于水,應該分層,選項D 正確。
點睛:進行有機物的鑒別時,要注意到有機物的化學性質的區別,但是同時也要注意其物理性質的差異。因為在鑒別的時候一般會使用某種水溶液,所以要考慮該有機物是否溶于水,如果不溶于水,還要考慮其密度大于還是小于水。
8.D 提示: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固體為反應物,混合加熱制備氨氣,故A項正確;二氧化碳從長導管進入,尾氣從短導管排出,故B項正確;從溶液中分離碳酸氫鈉固體,可用過濾的方法,故C 項正確;碳酸氫鈉不穩定,不能直接加熱干燥,可烘干,故D項錯誤。
9.C 提示:氯氣與NaOH 反應,溶液的堿性減弱,酚酞也可褪色,不能判斷是HClO的漂白性,故A 項錯誤;無水乙醇與濃硫酸共熱至170 ℃,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能夠反應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也能與溴水反應,不能確定乙烯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故B 項錯誤;水解程度越大,對應酸的酸性越弱,則由現象可知結合H+能力:CO2-3>HCO-3,故C項正確;導電性與離子濃度有關,濃度未知,不能判斷電離出離子濃度及電解質的強弱,故D 項錯誤。
10.B 提示:CO2-3的水解程度大于HCO-3,所以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2CO3溶液的堿性大于NaHCO3溶液的堿性,滴加2滴酚酞溶液,Na2CO3溶液紅色更深,A 項錯誤;同一條件下,檢驗同濃度的不同的催化劑對雙氧水的分解速率的影響,產生氣泡快的,催化能力強,B 項正確;蛋白質溶液遇飽和Na2SO4溶液,降低了蛋白質的溶解度,產生沉淀,但是蛋白質沒有失去水溶性,而醋酸鉛溶液加入到蛋白質溶液,產生沉淀,但是蛋白質已經變性,失去了水溶性,C 項錯誤;加熱NH4Cl和Ca(OH)2固體的混合物,二者發生反應生成氨氣和氯化鈣,不能將二者分離,D 項錯誤。
點睛:蛋白質溶液遇到輕金屬鹽,比如硫酸銨、硫酸鈉等,降低了蛋白質的溶解度,蛋白質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但是蛋白質沒有失去水溶性,沒有失去生理活性,屬于物理變化;蛋白質溶液遇到重金屬鹽,比如硫酸銅、醋酸鉛等,也產生沉淀,但蛋白質發生變性,屬于化學變化,蛋白質失去水溶性,失去生理活性。
11.D 提示:試管Ⅰ中淺紅棕色氣體為NO 和NO2的混合物,Cu與稀硝酸反應,硝酸被還原為NO,部分NO 遇到空氣中的氧氣被氧化為紅棕色的NO2,A 項不正確;等質量的Cu 完全溶解時,因稀硝酸被還原為NO,N 的化合價由+5降到+2,而濃硝酸被還原為NO2,N 的化合價由+5 降低到+4,故試管Ⅰ中消耗的HNO3較少,B 項不正確;換成Fe 之后重復實驗,Fe遇濃硝酸發生鈍化,試管Ⅱ中無明顯變化,C 項不正確;試管Ⅱ中持續通入氮氣后,可以把溶液中溶解的NO2帶走,溶液由綠色變為藍色,說明試管Ⅱ中反應后溶液顏色與其溶解的NO2有關,D 項正確。
12.(1)①2Na2O2+2H2══O 4NaOH+O2↑ 反應生成的H2O2具有漂白作用+2SO2══2Na2SO3+O2取反應B中的白色固體少許,滴入稀硫酸,生成無色能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氣體,說明含Na2SO3②過氧化鈉具有強氧化性,二氧化硫有較強的還原性 稀硝酸能將亞硫酸鋇氧化為硫酸鋇 ③加鹽酸酸化的氯化鋇溶液,過濾,洗滌
提示:(1)①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是堿,堿遇酚酞變紅;紅色褪去的可能原因是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的過氧化氫具有氧化性。②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分解生成水和氧氣。③Na2O2屬于離子化合物,含有O2-2離子,據此寫出電子式。
(2)①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寫出方程式,根據得失電子數相等配平方程式;要證明白色固體中含有Na2SO3,只需檢驗出含有SO2-3就可以了。②根據過氧化鈉具有強氧化性,二氧化硫有較強的還原性,兩者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Na2SO4;硫酸鈉和亞硫酸鈉均有氯化鋇反應生成沉淀,亞硫酸鋇加硝酸時氧化生成硫酸鋇,不能說明是否含硫酸鋇。③利用亞硫酸鋇易溶于鹽酸,硫酸鋇不溶,分析判斷;根據沉淀硫酸鋇的質量計算硫酸鋇的物質的量,進一步求出硫酸鈉的質量,最后計算Na2SO4的質量分數。
13.(1)提高1-萘酚的轉化率 冷凝回流,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A (3)蒸餾燒瓶、溫度計 (4)1-萘酚被氧化 溫度高乙醇大量揮發(或溫度高發生副反應) (5)取少量實驗所得產品于試管中,加入金屬鈉,若無氣泡產生,則產品純凈
提示:(1)實驗中使用過量乙醇的原因是提高1-萘酚的轉化率或作溶劑;乙醇易揮發,燒瓶上連接長直玻璃管的主要作用是冷凝回流,提高原料乙醇的利用率。
(2)提純產物用10%的NaOH 溶液堿洗并分液,把硫酸洗滌去,水洗并分液洗去氫氧化鈉,用無水氯化鈣干燥并過濾,吸收水,控制沸點,通過蒸餾的方法得到,實驗的操作順序為③②④①。
(3)蒸餾裝置所用的玻璃儀器除了酒精燈、冷凝管、接收器、錐形瓶外還有溫度計、蒸餾燒瓶。
(4)根據圖7分析可知,時間延長、溫度升高,1-乙氧基萘的產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酚羥基被氧化,乙醇易揮發易溶解,易發生副反應,導致產量減小。
(5)鈉和酚羥基反應生成氫氣,取少量經提純的產品于試管A 中,加入金屬鈉若無氣泡產生,則產品純凈;若有氣泡產生,則產品不純。
14.(1)Al4C3══+12HCl 3CH4↑+4AlCl3(2)F→D→B→E→C→G (3)先打開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先使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的凹槽對準漏斗上的小孔),再將分液漏斗下面的旋塞打開,使稀鹽酸緩慢滴下 (4)試管內有黑色固體生成(或試管內有銀鏡生成) 除去甲烷中的HCl氣體和水蒸氣 (5)①取少量紅色固體,加入適量稀硫酸,若溶液變為藍色,則證明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 ②取少量Cu2O 固體于試管中,加入適量0.1mol·L-1AgNO3溶液
提示:(1)A 中Al4C3與鹽酸發生復分解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Al4C3+12HCl══3CH4↑+4AlCl3。
(2)裝置A 中發生反應后,需除去氣體可能攜帶的HCl,故緊接著是裝置F,然后將氣體通入裝置D,隨后通入裝置B 中,檢驗是否有水生成,再通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裝置E,檢驗二氧化碳,然后通入裝置C 中檢驗一氧化碳,最后用裝置G 收集尾氣,故連接順序為F→D→B→E→C→G。
(3)滴加稀鹽酸操作:先打開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先將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上的凹槽對準漏斗上的小孔),再將分液漏斗下面的旋塞打開,使稀鹽酸緩慢滴下。
(4)根據題給信息可知,氣體產物中含有CO,所以C 中銀氨溶液可被還原為銀,試管內有黑色固體生成;反應產生的甲烷氣體中含有HCl和H2O,為了不影響后續反應,利用裝置F除去甲烷中的HCl和H2O。
(5)①要證明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可設計實驗:取少量紅色固體,加入適量稀硫酸,若溶液變藍色,說明溶液中含有Cu2+,則證明紅色固體中含Cu2O。②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方案不合理,欲證明甲同學的結論,還需增加如下對比實驗:取少量的Cu2O 固體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的0.1 mol·L-1AgNO3溶液,若溶液不變藍,則可排除紅色固體中Cu2O 的干擾,證明其中含有Cu。
【點睛】氧化銅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固體全部溶解,顯藍色;氧化亞銅與鹽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紅色固體部分溶解,溶液顯藍色,體現了+1價銅的氧化性和還原性。
(2)有大量肥皂泡生成,部分肥皂泡浮在空中,點燃肥皂泡發生輕微爆炸
(3)b、d
(4)3Fe2++2 [Fe(CN)6]3-══Fe3[Fe(CN)6]2↓ 2Fe2++Cl2══2Fe3++2Cl-
(5)SCN-被過量的氯水氧化 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過量KSCN 溶液,如果出現紅色,則說明假設2 正確,若不變紅,則假設2不正確
(6)77.8%
提示:鐵與水蒸氣發生置換反應生成Fe3O4和H2,密度小于空氣,難溶于水,可用b、d裝置收集到H2。a圓底燒瓶配有塞子,為密閉體系,空氣無法排出。c中H2會逸出到空氣中,試管中無法收集到H2。固體Fe3O4為FeO 和Fe2O3的復合物,用過量鹽酸處理得到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如何確認+2 價、+3 價鐵元素同時存在? 可用KSCN 溶液生成血紅色溶液來檢驗Fe3+,可用K3[Fe(CN)6]黃色溶液生成藍色沉淀來檢驗Fe2+。加入過量氯水發現紅色褪去,需要發散探究各種可能原因,這里需要有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并能解答。假設1說是設想溶液中的+3價鐵發生了變化,那么假設2就是設想SCN-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