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旭,王 磊
(1.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蚌埠 233000;2.蚌埠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安徽蚌埠 233000)
靈暈(Aura)是本雅明①《機械復制時的藝術》②一書的核心概念,闡述藝術品因為機械復制技術生產而導致藝術品距離感、原真性、膜拜價值衰減的問題。藝術品由于復制技術的產生而使得原本僅有少數人可見的藝術品出現在大眾的生活中成為信息交流中具有藝術屬性的符號和裝飾品。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本雅明歸納為距離感消失、原真性喪失、膜拜價值降低三個因素。
復制品的泛濫使藝術品不再由圍欄隔離,而近在咫尺。藝術品由之前原作封于藝術館中降低為手邊的畫冊和生活中的裝飾品,個人與藝術品的距離感降低了,個人與大師之間的心里距離也因為上述原因而降低,故復制品的產生導致了藝術品原有的距離感消失。
復制技術的提升使原作與復制品之間的界限模糊,復制手段甚至直接成為藝術創作手段③。由于非復制手段創作的藝術品,其復制品因為復制技術的提升則可以無限地接近于原作,甚至在某特定條件下為了保護原作,出現使用復制品代替原作展示的情況。而使用復制手段所創作的藝術品,其本身使用的創作手段就無法區別原作與復制品之間的關系,故藝術品的原真性在復制技術的發展中喪失。
上述兩種問題的產生,導致原本對藝術品的主動欣賞演變成被動的信息灌輸,進而導致主動欣賞行為中的膜拜價值降低,而由于距離感和原真性的喪失,原本在主動欣賞藝術品時的儀式感也徹底消失,降低了對原作的膜拜價值。
復制技術的出現導致了復制品的量的提升,降低了藝術品的距離感,導致了藝術品原真性的喪失,使原本對原作的主動欣賞變成了被動的信息灌輸,膜拜價值隨之降低,儀式感也隨之消失。靈暈的三個主要因素的增強與衰減與復制品之間存在反比例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靈暈三要素與藝術品價值的反比例關系
藝術復制品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傳播方式,甚至是必須的傳播形式,且越好的藝術品其復制品越多,例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并沒有因為其為世界上復制量最高的作品而降低人們對原作的向往。因為復制品同樣也會讓觀眾一眼就發現它與原作之間存在著緊密相連的關系,同時存在著無法忽視的差異,仿制者的意圖完全不是為了混淆視聽,而是為了讓觀眾透過仿制的圖像觀看到真正的杰作[1]。大量的復制品反而增強了人們對原作的向往,即原作的靈暈三大因素因為復制品的增加而得到了提升。原作本身所處的物理空間距離(原作在現實世界中的位置,如某博物館)再次出現,心理距離也因此而上升。同理,對于非復制手段創作的藝術品,原作的原真性更加凸顯,因復制品泛濫而使得對原作的膜拜價值重新被提升到比原基礎(未出現復制品之前)更高的層面。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圖2。

圖2 靈暈三要素與藝術品價值的二次函數關系
當復制品的數量突破一定臨界值,且在其他因素(如社會因素、作者辭世等)的共同作用下時,藝術品的靈暈則重新被增強,函數圖像呈現為拋物線。
構成靈暈現象的三大因素(距離感、原真性、膜拜價值)中,原真性是決定其他兩者存在的先決條件,由于原真性的存在才產生了距離感,進而在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觀者對原作的膜拜價值增強,而膜拜過程中的儀式感則成了膜拜價值的二次增強因(圖3)。
如圖3所示,藝術品具有原真性一旦得到確定,原作與觀者之間的空間距離則為一個固定值,原作本身所具有的膜拜價值會增強觀者對原作的心理距離,因為膜拜價值而產生的膜拜行為則會在行為進行中因為儀式感得到增強,進而與被膜拜價值增強的心理距離共同作用,使得原本固定的空間距離被主觀增強,從而達到使整個藝術作品靈暈上升的目的。
在上述概念中,原真性是先決條件,是固定值(原作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從根本上改變靈暈價值的因素則是膜拜價值,故提升一件藝術品的靈暈價值的核心是提升其膜拜價值。膜拜價值具有決定藝術品靈暈價值的核心能量,是提高藝術品價值的根本。

圖3 膜拜價值二次增強
在實際案例中,筆者以玉器包裝為例進行進一步說明。根據上文所述,原真性是先決條件。玉器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神權、君權、大眾消費三個階段[2],自清滅亡之后,玉器走下神權與皇權的圣壇,成為大眾的消費品,玉器中的一部分也從藝術品成為了具有較高相似度的產品,如玉扣、掛件等,似乎玉器作為藝術品的原真性也因此喪失,但是玉器為一種較為特殊的產品,“因色設物、隨形施藝”是玉器最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即任何一塊玉石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玉環、玉扣等外形相同的批量產品,也因其材質的獨一性而具有唯一的原真性。
膜拜價值。玉早期作為神權、皇權的載體,是“觀念”與“物質”的并重[3],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王朝的更替而消失,此為玉中所具有的第一層膜拜價值。而材質的優劣、工匠技藝的高低又構成了第二層膜拜價值。再者,玉除了是神權與皇權的載體,同樣也是“德”的載體與象征。儒、釋、道三家對“德”的推崇,使得作為“德”載體的玉獲得了極高的文化地位,并將各家的思想重新注入玉中。儒家“君子比之玉,玉潤而不染,是仁而至清潔也。潔白如素,而不受污,玉美備者,故公侯以為贄[4]”;道家“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黃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與天地相畢④”;佛家“極樂國土,有七寶⑤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5]故“德”文化成為玉的第三層膜拜價值。
距離感。如圖3所示,距離感的增強是膜拜價值變化的產物,玉器的膜拜價值由三層構成(圖4)。

圖4 玉器膜拜價值構成
在玉器的膜拜價值構成中,神權、皇權構成的第一層是歷史遺留的因素,固定值不可變。其余兩者則是可變值,材質雖為固定值,但因“因色設物、隨形施藝”卻又可變。一個工匠的技藝和知名度可以提升一件玉器的潛在價值,甚至化腐朽為神奇,這種可改變玉石材質固定值的力量幾乎可以無限地提升一件玉器的價值,即工匠精神—敬業、精益、專注、創新。而玉作為“德”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現在、未來對“德”的認知與推崇都必須通過教育來完成,即通過進一步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引領的校園道德文化建設,對全社會大力開展愛、孝、誠、和的美德工程建設等教育方式來實現。正如現代教育之父赫爾巴特所說的:“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當一個民族關于“德”的認知和推崇達到一定的高度,其對于工匠精神的認同,對知識、藝術的尊重將會是由心而發、沁入骨髓的立身之本,那么承載著“德”的玉器將必定受到極大的推崇與重視,人民對“德”的推崇將直接提升對“德”載體的膜拜價值,這一點不僅適用于玉器,還適用于幾乎所有由工匠精神所主導的產業。
距離感是由心理距離與空間距離共同組成的[6],心理距離由上述的膜拜價值完成增強,空間距離是消費者與玉器之間的實際距離,作為商品或產品的玉器,空間距離幾乎為零,但這種幾乎為零的空間距離是一個相對值,可以通過以儀式感為核心的設計思想進行增強。即通過對時間的拉長來改變對距離的感覺,改變時間維度的方式則是通過設置障礙來拉長時間線。現代設計中,快是很多行業和產業的核心思想,而快是要簡化過程甚至簡化內容本身,但快速獲得結果的心理狀態是對結果產生輕視和廉價感。例如傳統鋼筆制造,早期的鋼筆為旋帽,后期為了快速書寫改為插拔,雖然只是在打開鋼筆的環節中快了1~2秒中,而原本由旋帽所帶來的儀式感和瞬間安靜及對文字的尊重則被大打折扣。故在當下鍵盤輸入的時代,知名鋼筆制造商(如萬寶龍、百利金、長刀研)重新將旋帽用于高端鋼筆(如Montblanc149、146)中,以讓消費者重拾這種由于儀式感而帶來的對文字和產品本身的尊重。在玉器中,拉長時間線則是對其包裝進行多層化處理,打破目前“開門見山”的玉器包裝方式,增加消費者打開包裝的時間;在包裝盒的結構中,增加阻尼同樣也是延長打開時間和增強儀式感的方式。
藝術品的價值可以通過改變膜拜價值的方式來進行改變,而膜拜價值中具有最大能量且變數最大的則為藝術家、匠人的工匠精神,以及全社會對文化和知識的尊重程度,當此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承載著文化、道德、正能量的作品必將獲得其應有乃至更高的價值。
[注 釋]
①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德國學者、作家、哲學家。
②瓦爾特·本雅明代表作品,從制造技術的角度,分析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區別。
③如照相技術、電影技術、數字繪畫等現代藝術創作手段的出現。
④葛洪(晉).元始上真眾仙記。
⑤佛教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其中玫瑰為水晶,泛指玉。不同版本對七寶的定義略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