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時間早期活動護理模式對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將2019年3月~2019年9月期間本院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患者,抽選人數為84例,利用區組隨機化法將其分成兩個組別(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不同時間早期活動護理模式對患者施以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時長、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在首次排氣時間時長、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的數據,均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的區別,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上,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應用不同時間早期活動護理模式能夠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和術后首次下床時間,減少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于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不同時間早期活動護理模式;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手術;康復;護理干預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將2019年3月~2019年9月期間本院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患者,抽選人數為84例,利用區組隨機化法將其分成兩個組別(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患者分別為42例。
參照組:男性為22例,女性為20例,年齡最小為31歲,最大為70歲,平均年齡為(49.72±2.92)歲;
研究組:男性為24例,女性為18例,年齡最小為30歲,最大為72歲,平均年齡為(49.82±2.96)歲。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的數據經過統計學軟件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經過CT、MRI檢查,并經過術后病理診斷確診為肺癌或者肺部結節;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嚴重衰竭者;認知和溝通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免疫功能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參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為:為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告知患者治療注意事項;遵照醫囑進行用藥;配合醫生進行手術;叮囑患者術后清醒6h后開始進食(半流質),逐漸過渡到普食,術后24h按照患者意愿進行下床活動[1-2]。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不同時間早期活動護理模式對患者施以干預,其早期活動干預方式為:在術后6~12h對患者進行早期活動指導,首選需根據患者的自身狀態,對其進行早期活動的能力和安全性進行評估,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開展運動訓練;其次,設計患者早期活動計劃,如上肢運動,教導患者進行握拳、抬臂等主動運動,每次操作重復三次;呼吸功能訓練可利用咳嗽和叩背方式進行鍛煉;下肢活動暴露下肢屈伸與抬舉;床上運動包括自主翻身或者床邊坐立;并根據患者康復程度逐漸增強運動訓練的強度,指導患者步行、室外活動,培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每天活動時間控制在每天4次,每次20min;同時,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進行活動時其各項身體指標的變化,如患者在活動期間出現異常反應需及時停止。
1.4 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手術指標和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首次排氣時間時長、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是否有重度疼痛、胸悶、氣緊、心律失常、出血。
1.5 統計學處理
在研究完成后,詳細將參照組與研究組患者涉及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予以處理和分析,其中,百分比為計數資料,對比分析后需利用X2檢驗,“
”為計量資料,對比分析后需利用t檢驗,當最終檢驗結果P<0.05時,表示進行對比的相關數據之間具有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對比
研究組患者在首次排氣時間時長、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方面的數據,均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的區別,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出現胸悶1例、重度疼痛常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2/42);參照組患者術后出現胸悶2例、重度疼痛2例、心律失常2例以及出血1例、氣緊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0%(8/42),兩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X2=4.0865,P=0.0432),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微創手術作為外科臨床發展中的重要驅動力量,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3]。常規護理干預僅能為患者提供基礎服務,對于術后的康復訓練多為提供指導性建議,根據患者的意愿進行術后康復訓練,未能及時引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早期活動護理模式根據患者康復的程度,在整體的評估后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活動計劃,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道的蠕動,可促進患者全身或者局部的血液循環能力,對患者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具有良好的調節效果;同時,在早期活動干預中,個性化的康復鍛煉有利于促進患者傷口的愈合。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后臨床指標均明顯優于參照組,表明早期進行活動訓練的優越性。
綜上,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應用不同時間早期活動護理模式能夠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和術后首次下床時間,減少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于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艷,榮蕓,夏廣惠,杜成,莫小娟. 不同時段首次下床活動對單孔電視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現代醫學,2018,46(05):572-576.
[2]卓蕊芳,游幼蓮,陳韓華. 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分析與研究[J]. 中外醫學研究,2017,15(13):100-101.
[3]王麗.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肺癌患者行單操作孔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7):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