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主要劃分為上呼吸道感染與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現為普通感冒、咽喉、鼻炎、扁桃體炎、喉炎等;而下呼吸道感染則表現為肺炎、支氣管炎。若小兒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臨床上通常被稱為“復感兒”,主要是由于小兒的抵抗力弱,體質差,容易反復出現發熱、流涕、咳嗽、咽喉痛等癥狀。通常來講,判定復感兒的主要標準是根據小兒年齡以及每年出現呼吸道感染的次數。為緩解患兒痛苦,降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發生概率,我們必須要了解哪些原因會引發呼吸道感染。
一、哪些原因引發小兒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
1)免疫功能發生異常
小兒免疫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因此,小兒的免疫力與抵抗力較成人都比較弱,這也是為何小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還有一些小兒本身存在著免疫功能缺陷,例如,早產兒體內免疫球蛋白水平偏低,也容易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
2)小兒營養不良
通常來講,引發小兒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喂養不恰當、早產等。喂養不恰當的情況主要表現為:未選擇母乳喂養或母乳不足而又未給孩子科學的添加輔食;飲食上過于遷就小兒,導致小兒出現挑食的情況等。小兒一旦營養不良,會由于體內缺乏相應的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或者小兒患有鋅缺乏癥、缺鐵性貧血等,均會致使小兒免疫力低下,最終容易引發感染。小兒出現輕度的維生素A、維生素C缺乏也會導致小兒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
3)環境問題
具體來講,導致小兒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的環境因素主要表現為:其一,被動吸煙;其二,室內通風換氣不及時,如沒有科學的使用空調、門窗過于封閉等;其三,刺激性粉塵、煙塵等的污染。特別是很多家庭將煤炭作為主要燃料,此類家庭小兒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更高;其四,在小兒周邊存在著化膿性或呼吸道感染類疾病的患者,此類疾病會通過空氣傳播,把病菌傳給小兒,進而會提高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發生概率。
4)治療不科學
抗生素不是退燒藥,也不是止痛藥。抗生素主要是應對細菌感染的,因此,只有確定患者是發生細菌感染時才可選用,也就是必須要專業醫師對患者呼吸道感染性質作出診斷后才可使用。若給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抗生素進行治療,不僅不會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還會導致患者體內滋生耐藥菌株,會使得患兒病情反復或加重。此外,確定小兒屬于細菌性呼吸道感染,一些家長僅僅給孩子吃2-3d抗菌類藥物,如果癥狀減輕就立馬停藥,等到后期還會復發,這主要是患者體內的細菌未能得到徹底的消除,久而久之,患者體內會形成慢性病灶,最終會使得細菌在病灶之中長期潛伏,當患者一旦抵抗力差、受涼或勞累時,炎癥就會復發。
二、怎樣更好的預防小兒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呢?
1)確保小兒飲食均衡
對于小兒而言,母乳是最佳營養品,然而,家長需要注意的是,等到四個月以后,需要給小兒添加輔食,如蘋果泥、蔬菜泥等。而對于那些母乳不足、無母乳或者不適合選擇母乳喂養的小兒來說,可采取混合喂養或者人工喂養方式。在幼兒階段,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按時進餐,不能挑食、偏食,要食用奶類、蛋類、魚類、新鮮水果與蔬菜等,做到營養均衡。為了增強“復感兒”的免疫力,家長要給小兒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瓜類、胡蘿卜等。
2)增強小兒自身的體質
為了增強小兒的體質,家長需要經常帶小兒去室外多活動,讓小兒可以多多的接觸陽光與新鮮空氣。而對于那些稍微大些孩子,可以在夏天選擇冷水洗臉洗手,等到天冷再換溫水,有利于讓小兒慢慢的適應較冷環境,從而增強對冷空氣的抵抗力與耐受力。
3)保持空氣清新
即便是天氣比較寒冷,家長也要及時給小兒臥室進行開窗通風,確保室內空氣的新鮮度,還要避免小兒被動吸煙。
4)科學用藥
若小兒患上上呼吸道感染,需要做到對癥治療。若小兒發生高熱,要及時使用退熱藥或采取物理降溫方式。只有確定小兒屬于細菌性呼吸道感染時,才能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抗生素治療,還要嚴格按照療程來用藥。若患兒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需要及時帶患兒及時到醫院就診與檢查,對患兒體內微量元素與免疫指標進行檢測。若小兒存在免疫功能缺陷,需要開展免疫刺激治療,然而,選擇此種治療方式,必須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藥物,還要確保用夠足夠的療程,不可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