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顱內壓監護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重要性及護理觀察體會。方法選取重癥顱腦損傷入住神經外科重癥監護中心56例患者,其中24例行腦室穿刺置入顱內壓監測為研究組,32例行常規護理及臨床觀察為對照組,對比分析2組臨床療效、鎮靜劑用量及病情變化平均復查頭CT時間。結果通過全面的護理觀察,顱內壓監護患者預后GC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改善,使用鎮靜劑劑量較小,且客觀反映病人顱內壓情況平均復查頭CT次數較少。兩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lt;0.05)。結論持續顱內壓監測,有助于及早發現患者潛在的或演變性的病情,有利于護士及時觀察病人病情及及時處理顱內壓高的病因。
關鍵詞:顱內壓監護;護理體會;重要性
目前對于重癥患者顱內壓增高的監測和處理仍是最重要的難題之一,也是神經外科重癥最重要的監測指標之一,有研究表明在50%的顱內占位及33%的顱腦損傷患者中存在顱內壓增高[2]。因此,為探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實施有創顱內壓監護對其預后的影響, 該文分析了近2年在我科治療的56例重型患者分別采用常規重癥監護護理以及有創顱壓監護的臨床及護理觀察體會,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診治的重型顱腦疾病患者中選取56例,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均在3~8分,隨訪超過6個月。根據是否實施持續ICP和CPP監護分為兩組,研究組2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有創顱內壓監測,包括外傷性腦挫裂傷12例,彌漫性軸索損傷4例,腦出血8例。其中手術治療13例。男17例,女9例,年齡在18~71歲之間,中位年齡(37.7±6.9)歲。對照組32例,采用普通監護及臨床觀察。包括外傷性腦挫裂傷16例,彌漫性軸索損傷7例,腦出血9例,其中手術19例。其中男、女分別為19例和13例,年齡介于21~73歲,中位年齡(38.3-17.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符合臨床對比需要(Pgt;0.05)。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監護下實施有創顱內壓監護治療,采用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Codman光導纖維顱內壓監護探頭行側腦室穿刺測壓,連續監測患者顱內壓變化。使用多功能監護儀對患者進行連續ICP監護,并根據其ICP以及平均動脈血壓等監測結果計算CPP值,持續監測至患者死亡或ICP和CPP恢復正常為止。在對其實施常規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ICP和CPP變化情況給予相應降顱壓治療,要求控制患者顱內壓lt;20 mmHg, 若顱內壓超過20 mmHg 應給予調整甘露醇用量或釋放腦脊液降壓, 若一般降顱壓處理后患者顱內壓持續不降,進行頭顱CT復查,根據病人顱內情況進行手術減壓。
兩組病人均護士及時觀察病人病情變化,根據病人顱內壓監測的結果或病人病情的變化,及時給予降低顱內壓的處理,包括及時翻身拍背,吸痰及抬高病人床頭,調整鎮靜要劑量等一切可能引起顱內壓升高的因素。
1.3 觀察指標
2組病人均治療4周,對比2組臨床療效、治療過程中復查頭CT的平均時間間隔及使用右美托咪定劑量。格拉斯哥(GCS)評分判斷預后。
1.4 統計學處理
2組的結果統計學處理全部采用SPSS10.0 統計軟件包完成。計量資料以均數±平方差(
)表示,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所有患者均給予脫水、鎮靜等支持對癥等常規治療,使用右美托咪定鎮靜。對照組未實施持續ICP和CPP監護,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瞳孔以及生化指標變化情況,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治療方案。病情變化及時復查頭CT。4周內在此組病人中平均復查頭CT次數3.1次。使用右美托咪定劑量1200ug。治療后觀察患者2周及4周時GCS評分變化情況如下表。研究組中根據顱內壓監護,顱內壓持續超過20mmHg即復查頭CT,平均復查次數為2.5次。使用右美劑量720ug。2組臨床療效比較GCS評分及右美使用劑量均有統計學差異,雖然平均復查頭CT次數無統計學差異,但研究組明顯復查頭CT次數小于對照組。
三、討論
顱內壓監護由于可以客觀的反應病人的顱內壓變化情況,因此參照顱內壓監測結果開展合理的用藥,對患者的生存率及預后效果發揮著積極地作用。有學者研究指出,顱內壓上升和臨床癥狀出現之間存在時間差,若能在顱內壓升高早期實施干預治療,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我們研究發現病人使用顱內壓監護最終GCS評分要高于對照組。可能與我們能及時發現病人的顱內壓變化,從而在護理方面及時去除增加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及醫生及時調整用藥有關,從而能早期減輕腦損傷,有利于病人的恢復。而觀察組對于病人的判斷只能主觀去觀察,不利于護士的護理及交接。研究表明顱內壓監測可以盡快的發現和識別繼發顱高壓狀態,通過相應處理,緩解顱內壓,從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在神經重癥治療中,顱內壓監測已成為最有價值的措施之一[5]。
四、總結
從本研究可以看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應用持續顱內壓監測,有助于及早發現患者潛在的或演變性的病情,有利于護士及時觀察病人病情及及時處理顱內壓高的病因。且有利于醫生指導臨床做出快速處理,改善病人預后。因此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救治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本研究為回顧性單中心的研究,從統計學角度看,患者的數量仍然相對少,因此本研究結果可能會有一定偏差,僅僅反映了部分醫院的治療經驗,盡管如此,筆者認為這些數據為指導臨床實踐提供了部分有價值的信息。
參考文獻:
[1]阿尤斯,丁美修. 顱內壓監護方法的進展[J].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5(09):972-974.
[2]吳雪海,胡錦,高亮,等. 重癥神經外科患者的顱內壓監測指征與規范化治療[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3,22(12):1321-1323.
[3]劉偉. 對比腦疝復位天幕切開與傳統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腦疝的療效[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