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對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入院先后時間分為對照組30例,觀察組30例,先入院的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后入院的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比較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SF—36量表得分。結果: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對照組26.67%;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活力和健康總評價等各項得分均優于對照組(Plt;0.05)。結論:針對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患者,在術后實施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
關鍵詞:心理護理;健康宣教;腹腔鏡胃癌切除術;生活質量
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是臨床中常見的治療胃癌的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細致、創傷程度小、恢復速度快的優勢[1]。但不少患者在術后會產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影響患者的恢復與健康,這時就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本文旨在研究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對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的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患者,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的60例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例數選取時間為2018年5月~2019年5月,將其按照入院先后時間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在40~69歲,平均(52.13±1.35)歲。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在40~70歲,平均(52.22±1.37)歲。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上相比,無差異(Pgt;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提醒患者術前禁食,實時監測患者的脈搏、血壓等指標。
觀察組運用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1)在手術前為患者講解腹腔鏡胃癌切除術的注意事項,并介紹腹腔鏡胃癌切除術的優勢和特點,解決患者的心理顧慮,增強患者的信心;(2)給患者進行心電圖、胃鏡等常規檢查,并給予氨基酸、脂肪乳等營養支持;(3)在手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機體指標,降低患者術后感染的幾率;(4)激勵患者積極進行術后康復訓練,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做一些功能鍛煉,加速恢復[2]。
1.3觀察指標
(1)對比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感染、粘連、吻合口漏。
(2)對比2組患者的SF—36量表得分,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疼痛、精神狀態、活力和健康總評價得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情況越好。
1.4統計方法
用SPSS 18.0統計分析研究資料,計數與計量資料分別用百分數(%)與“
”表示,并用χ2"與t檢驗。Pgt;0.05,無差異。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67%,明顯低于對照組26.67%(Plt;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SF—36量表得分的比較
觀察組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疼痛、精神狀態、活力和健康總評價得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Plt;0.05)。詳見表2。
3.討論
胃癌是一種發病率高,預后性差的疾病。目前,在臨床中經常采用腹腔鏡胃癌切除術來治療胃癌患者。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腹腔鏡胃癌切除術具有不少優勢,運用這種術式可以在手術中清楚觀察到患者腫瘤的位置、大小等情況,有效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3]。但在進行腹腔鏡胃癌切除術后,也要更加重視患者的生活質量,大量的研究發現,采用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的方式來對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患者進行干預,能夠顯著提升患者在術后的生活質量。根據SF-36量表來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分,SF-36量表涵蓋了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疼痛、精神狀態、活力和健康總評價等方面內容,可以較為全面的了解到患者的基本狀況。呂美云[6]研究了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組健康總評價為(69.77±8.17)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6.78±8.33)分(Plt;0.05),與本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且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等SF—36量表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lt;0.05)。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可以有效改善腹腔鏡胃癌切除術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等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鳳巖.腹腔鏡和開腹手術對早期胃癌術后近期生活質量的對比分析[J].中國 醫療器械信息,2018,24(20):22-23.
[2]韓月萍,徐國強.臨床路徑聯合延續性護理對急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8):96-99.
[3]王戰紅,姚建龍,董山潮,等.腹腔鏡和開腹手術對早期胃癌術后近期生活質量的對比分析[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6,10(4) : 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