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針對我院急診護理科室中風險護理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探究急診護理風險需要采取的防范措施。方法:選取148例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患者并將其分為2組,入選研究對象均經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為參照組(n=74)患者提供生命體征監測等常規護理干預,在分析急診護理風險的前提下為探究組(n=74)患者提供針對性風險防范措施。結果:與參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5.14%相比,探究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97.30%明顯更高,2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分析急診護理風險并采取防范措施有助于降低護理風險,推動急診救治進程順利進行,有利于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字:急診護理;風險分析;防范措施
引言
醫院急診典型的特點為患者病情危急、人員流動性大、突發事件頻繁、容易引發管理混亂等,這些因素導致護理工作預見性差,存在較大的隨機性,具有較高的護理風險[1]。在急診護理工作中,急診分診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后續護理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規避護理風險,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具有直接的影響[2]。相關研究表明,采用急診分診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急診分診質量。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急診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急診分診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148例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患者,排除失語患者、嚴重精神疾病或者意識模糊患者、智力障礙或者語言障礙患者。入選研究對象均經隨機抽簽法分為兩組,參照組(n=74)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齡19-59周歲,平均(43.6±5.3)歲,探究組(n=74)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齡18-64周歲,平均(44.2±5.1)歲。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入選患者經分組后其基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
1.2方法
1.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任何工作中,制度的建立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夠讓工作人員在執行具體工作時有跡可循。對于護理工作而言,科學、完善、合理、創新的管理制度,決定著護理工作的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因此,相關領導人員應當充分意識到制度完善的重要性,以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標準,結合科室內部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按照分層級管理將各個層級管理人員的職責明確,配合相應的獎懲措施,利用現代科技統計管理工作的相關數據,將結果計入相關人員的年中考核中,以此規范心內科護理人員的操作、糾正不積極、不主動的工作狀態,保證護理工作的秩序;
1.2.2明確崗位職責
科室內的護理工作要嚴格按照已經建立的規章制度執行,所有護理人員、管理人員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監督,查漏補缺、共同的努力下,促進管理質量的提升,盡可能地減少差錯出現。明確護理工作中的個人職責,對交接班制度、查對等制度要嚴格遵守。為了防止有人在工作中偷閑懈怠、偷懶的情況,采取不定時的抽檢制度,以此提高規章制度遵守程度。科室內的護士長,要做好崗位與人員合理分配工作,落實三級管理,在盡量確保每位護理人員都能夠滿意工作安排的前提下,盡量提升護理工作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1.2.3加強培訓
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還要保證護理人員有相應的操作技能,在開展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具備相應的專業水平。對此,科室內應當加大培訓力度。由經驗豐富、資質較高的護理人員進行指導,向年輕、經驗較少的護理人員傳授經驗,確保每位參加培訓的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都能得到提升。不僅如此,還要開設心理學、法律法規等培訓內容。與上級單位、醫療水平較高的醫院共同,為科室內護理人員創建對外交流學習機會,以此促進護理人員專業技能不斷提升。
1.2.4提升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
據相關數據統計,大多數醫院糾紛事件的發生,均是由于溝通問題。因此,提升心內科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是降低風險,提高管理質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讓患者減少對醫護人員的誤解,還可以增強其在治療、護理中的依從性。資質淺的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多向年長者學習,掌握與患者溝通是的技巧,如說話方式方法、眼神、行為等。針對患者不同性格特點、文化背景等,開展個性化護理方案,以此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度與滿意度,進而使醫院的社會效益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1.2.5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
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于疾病、醫護工作的認知,是保證醫護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一項基本內容。心內科患者大多年齡較大、文化水平一般,無法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更無從談及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嚴重阻礙了護理工作價值的充分發揮。因此,護理人員應當意識到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認知干預的重要性。患者入院當天,護理人員要積極與其進行溝通,為期講解疾病的發病因素、發展形式等,以此提高患者的認知,使其能夠在日后與醫護人員充分配合,提高康復效果。
2結果
與參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5.14%相比,探究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97.30%明顯更高,2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3討論
急診護理風險引發因素較多,包括以下方面:護理人員無法熟練使用儀器設備而導致搶救延誤;護理人員護理技能較差、缺乏足夠的急救經驗、對患者病情觀察不到位等,無法準確判斷患者實際病情并采取處理措施,極易出現護理差錯;急救過程中未加強個人防護,接觸艾滋病、肝炎患分泌物、血液等引發感染;急救設備管理維護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以及交接班制度未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易加大醫患糾紛發生率;未安排專人管理和維護搶救儀器,存在擺放凌亂以及設備故障等潛在風險,無法保證救治效果。
綜上所述,風險因素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中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護理質量,且能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和患者投訴率,在我國的臨床急診工作中值得廣泛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葉麗麗.急診護理風險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5):141-141,147.
[2]烏日罕,李博,娜仁高娃.急診護理風險的原因及護理風險管理的實踐與成效[J].中國保健營養,2016,(2):188-188.
[3]魏群,韓紅艷.急診護理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討[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7,(5):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