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麻醉恢復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患者深麻醉狀態(tài)下氣管導管拔管的效果。方法 選擇帶氣管插管入PACU病人48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觀察組手術結束不停用丙泊酚,自主呼吸恢復,有吞咽動作,拔管后再停用丙泊酚;對照組則完全停用丙泊酚,自主呼吸恢復,有吞咽動作,意識清醒后再拔除氣管導管。比較兩組患者拔除氣管導管管前5min、拔管后5min的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評估患者鎮(zhèn)靜評分(Ramsay sedation scale RSS)和拔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拔除氣管導管前后5min的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較對照組低;觀察組拔管前后5 min 鎮(zhèn)靜評分均較高;觀察組患者拔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PACU患者深麻醉狀態(tài)下氣管導管拔管,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 拔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保證患者順利度過麻醉蘇醒期。
關鍵詞:深麻醉狀態(tài);氣管導管拔管;護理
全身麻醉蘇醒期是高風險階段,氣管導管拔管風險性不亞于麻醉誘導期[1]。 全身麻醉蘇醒拔管期由于麻醉藥物濃度降低,患者意識的恢復,手術切口的疼痛、吸痰的刺激以及氣管導管對咽喉部的刺激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物資分泌物增多[2],導致患者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為了保持患者拔管期間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及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我們對PACU患者采取深麻醉狀態(tài)下氣管導管拔管,并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氣管插管全麻下行擇期手術送PACU的48例患者,男25例,女23例,年齡18~64歲,體重30~68kg;手術時間1~3h;ASA(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麻醉前病情評級)Ⅰ~Ⅱ級,排除術前有精神疾病、嚴重心血管疾病或阿片類藥物成癮史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4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 例,兩組年齡、性別、體重、手術時間和手術種類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全麻方式相同,手術結束前30min不再追加肌松藥,術后觀察組不停用丙泊酚,對照組停用丙泊酚帶氣管插管入PACU。連接呼吸機,監(jiān)測心率、呼吸、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等,觀察組自主呼吸恢復,有吞咽動作,吸痰拔除氣管導管后再停用丙泊酚,面罩吸氧,等待患者自然清醒,Stward評分≥4分護送回病房;對照組自主呼吸恢復,有吞咽動作,意識清醒后吸痰拔除氣管導管,面罩吸氧,Stward評分≥4分護送回病房。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拔管前后5min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評估患者RSS和拔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SS標準[3]:6分:對輕搖或大聲呼名無反應;5分:對輕搖或大聲呼名反應遲鈍;4分:對輕搖或大聲呼名反應靈敏;3分:對指令正確反應;2分:安靜合作,有定向力;1分:焦慮或躁動不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lt;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拔管前后5min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的比較
2.2兩組患者拔管前后5min RSS鎮(zhèn)靜評分的比較
2.3 兩組患者拔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的比較
3.討論
3.1深麻醉狀態(tài)下氣管導管拔管的優(yōu)勢 丙泊酚屬于一種短效烷基酚類靜脈麻醉藥,給藥后可對γ-氨基丁酸(γ-GABA)受體一氯離子復合物進行激活從而發(fā)揮鎮(zhèn)靜、催眠作用,具有半衰期短、起效迅速藥物代謝速度快等特點[4],丙泊酚泵注在麻醉蘇醒期能保持心血管穩(wěn)定,減少應激反應。深麻醉下拔管可以有效減少嗆咳、呼吸暫停等并發(fā)癥,并減少心血管應激反應。還可以減少患者的拔管知曉以及拔管記憶,從而減少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循環(huán)波動[5]。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拔管前后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均高于觀察組,觀察組拔管前后5min 鎮(zhèn)靜評分均較高,拔管后躁動、嗆咳、嘔吐、喉痙攣的并發(fā)癥比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2 深麻醉狀態(tài)下拔管的護理要點 PACU護士應熟悉各種麻醉藥品的藥效動力學和藥代動力學特點;及時進行各種監(jiān)護,注意患者安全,拉好護欄,扣好約束帶,正確對患者進行呼吸、肌力、循環(huán)、意識的評估,正確判斷拔管時機,嚴格按照拔管程序進行拔管,深度鎮(zhèn)靜下拔管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呼吸抑制和舌后墜,拔管之前準備好口咽通氣道,患者自主呼吸和吞咽反射必須恢復,氣管內分泌物應盡量吸引干凈,以防止拔管后下呼吸道梗阻的發(fā)生。本研究中發(fā)生舌后墜的患者,通過放置口咽通氣道處理,同時面罩吸氧,無呼吸抑制發(fā)生。
綜上所述,深麻醉下拔管可以明顯降低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波動,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降低拔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且患者術后均記憶模糊,有效消除了吸痰及拔管所致的痛苦記憶及心理傷害,平穩(wěn)過渡蘇醒期,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人性化、更舒適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雪貞,余革,溫曉暉等Narcotrend監(jiān)測與丙泊酚血藥濃度對耳鼻喉科微創(chuàng)手術靜脈全身麻醉氣管拔管時機判斷的研究[J]. 廣東醫(yī)學,2014,35(2):236~"" 239.
[2]李榮,張中軍,毛洪雅,等.羅哌卡因與利多卡因氣道表面麻醉對氣管插管及拔管反應影響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6, 32(5):504~505.
[3]王釗,朱昭瓊,謝冕等丙泊酚深度鎮(zhèn)靜下氣管拔管的安全性評價[J].山東醫(yī)藥,2012,52(37):23~26.
[4]朱志華,劉杏,李景明,等.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和咪唑達侖輔助硬膜外的鎮(zhèn)靜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 21(3):170~172
[5]Liu SH ,Wei W,Ding GN,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pth of anesthesia and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 during induction with the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echnique in elderly patients [J].Chin Med J ,2009, 122(8):93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