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血必凈與烏司他丁聯合用于重癥肺部感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自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重癥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血必凈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聯合烏司他丁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和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水平。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2.50%,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IL-6、N炎癥因子水平對比,差異無任何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IL-6、N炎癥因子水平均有所下降,但是觀察組患者下降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必凈與烏司他丁聯合用于重癥肺部感染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癥水平,緩解臨床癥狀,肺功能得到恢復,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血必凈;烏司他丁;炎癥因子;重癥肺部感染
重癥肺部感染屬呼吸道系統疾病,常見于兒童、老年人及其他免疫力不佳人群,該病病情較為嚴重,具有較高的患病率[1]。重癥肺部感染一般發于上氣道,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多、痰濃等呼吸道癥狀,還會出現無力、心慌氣短和發燒等全身癥狀,如若治療不及時還會誘發呼吸衰竭,最終致人死亡,為此要進行相應的治療[2]。目前對于重癥肺部感染的治療原則是以抗炎為主,以往采用的抗炎藥物雖有一定效果,但是無法徹底根除,預后效果較差。本次研究特選取80例重癥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血必凈與烏司他丁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我院自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重癥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56.24±3.76)歲;觀察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55.46±3.14)歲,以上兩組患者均經過相關檢查后確診為重癥肺部感染,均同意參加此次研究。
1.2方法
在兩組患者在進行藥物前,均接受機械通氣、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血必凈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33,規格:10ml*5支),按照1:2的比例將50ml血必凈注射液與100ml的生理鹽水相溶,行靜脈滴注,1日2次。觀察組患者采用血必凈聯合烏司他丁進行治療,血必凈注射劑量、注射方法同對照組患者一致,烏司他?。◤V東天普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34,規格10IU*10瓶),將20萬U的烏司他丁與500ml葡萄糖溶液(5%)相溶,行靜脈滴注,1日2次。
1.3效果判定
1.3.1 對比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效果,其中顯效:患者經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消失,血常規檢查無異常,炎癥反應消失;有效:患者經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血常規檢查恢復正常,炎癥水平有所改善;無效:以上各項臨床癥狀未有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情況。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3.2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炎癥因子為IL-6、N,其中IL-6是通過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進行檢查,N則是通過光化學顯微鏡進行檢查。
1.4統計學方式
采用SPSS.20統計學軟件兩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使用(n/%)進行表示,經由x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n,x ?±S)表示,經由t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3討論
重癥肺部感染與其他普通肺部感染有所差異,對人體傷害較大,可能造成多種并發癥,例如感染性休克、腦膜炎、肺水腫和心包炎等,需及時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中采用的血必凈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預防血小板聚集,能有效控制患者免疫反應,消滅體內病菌,抑制炎性因子活性來達到消炎的目的,不會影響纖溶和凝血的穩定性[3]。烏司他丁是從健康人群尿液中提取的糖蛋白,屬蛋白酶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蛋白水解酶活力,使其失去蛋白酶活性,還可降低自由基和炎性遞質的分泌量,臨床上多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循環衰竭的搶救中。血必凈與烏司他丁聯合使用能有效患者重癥肺部感染臨床癥狀,抗炎效果一流,降低肺水腫、滲出情況,逐漸恢復患者肺組織通氣、換氣功能。
綜上所述,血必凈與烏司他丁聯合用于重癥肺部感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抗炎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查嶺, 谷玉行, 趙明. 烏司他丁聯合血必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 重慶醫學, 2018, 47(8):1124-1125.
[2]陳倫音. 血必凈注射液與烏司他丁聯合治療對膿毒癥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7, 38(2):28-29.
[3]鄭慧峰, 張萌, 劉奕, 等. 血必凈聯合烏司他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研究[J]. 現代醫藥衛生, 2019, 35(01):106-108.
作者簡介:王海容,1980-04-24,女,漢族,湖南省新寧縣,本科學歷,主治醫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校園門診部,內科學和全科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