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針對微創技術在骨科創傷外科中的應用價值及分析研究。方法選取從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診骨科創傷外科的骨科創傷外科患者400例為研究對象,并根據治療方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有200例。對照組接受傳統手術治療,研究組接受維持技術治療。持續跟蹤隨訪1年,研究結束后比較分析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治療前后的VA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活動能力評分及治療效果。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治療前VA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活動能力評分均無差異性,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VAS評分更低,生活質量評分及活動能力評分更高,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手術中出血量更少,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結論在骨科創傷外科中應用微創技術療效確切。
關鍵詞:微創技術;骨科創傷外科;應用價值
引言
為了進一步提升骨科創傷治療的安全性,采用微創技術,相對于傳統手術方式具有顯著的優勢,對于患者的治療與恢復有著積極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診骨科創傷外科的骨科創傷外科患者400例為研究對象,并根據治療方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有200例。研究組:141例男性,59例女性;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為(36.50±6.50)歲。對照組:138例男性,62例女性;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為(36.40±6.60)歲。兩組骨科創傷外科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治療方法,給予研究組患者微創技術治療方法。常規治療方法,首先對患者出現創傷部位的皮膚與組織切開,使患者的骨骼組織暴露出來,并對患者的骨骼依據正常的位置進行復位治療。并且在復位治療的過程中,依據患者病癥的發展狀況確定麻醉治療的范圍,分別采用全麻以及局部麻醉治療,并采用一定的方式對患者手術部位進行抬高處理,在消毒鋪巾之后進行手術顯露處理患者的骨骼位置,并周圍組織的淤血進行清理。最后利用螺絲以及鋼板等對患者受傷部位進行固定,并對患者治療的切口進行常規的消毒清潔與包扎。微創技術治療,主要的治療方法為在治療前,應該給予患者12小時的支架保護,麻醉方式以及其它的治療前的準備等工作與對照組常規治療相同,主要采用內鏡對患者的受傷部位進行近距離的觀察,通過內鏡對患者受傷的情況自己受傷的范圍進行判斷,并采用動力學系統對患者受傷部位周圍組織的受損情況進行觀察,分析患者的半月板以及軟骨等組織結構是否受損以及受損程度。
1.3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1)治療效果:以患者疼痛感完全消失,影像檢查患者病變處完全愈合,術后生活質量完全不受影響為優;以患者疼痛感明顯減輕,影像檢查患者病變處基本愈合,術后生活質量基本不受影響為良;以患者疼痛感沒有消失甚至加重,影像檢查患者病變處沒有愈合,患者生活嚴重受限為差;計算治療優良率。(2)治療基本情況:評價指標包括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術后換藥次數等。(3)并發癥:對比兩組術后切口感染、靜脈血栓、關節僵硬、下肢腫脹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 結果
2.1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中有痊愈有92例(占46.00%),好轉有100例(占50.00%),未愈有8例(占4.00%),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192/200);對照組中有痊愈有72例(占36.00%),好轉有108例(占54.00%),未愈有20例(占40.00%),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180/20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5.5300,P=0.0187。
2.2研究組與對照組相關指標比較:研究組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280.50±45.50)h、(7.50±1.35)mL、(3.50±0.60)d、(7.70±1.50)d;對照組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765.20±332.50)h、(9.20±2.80)mL、(6.35±1.25)d、(11.50±2.80)d;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t=9.3593,P=0.0000;研究組手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t=3.5365,P=0.0007;研究組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t=13.2919,P=0.0000;研究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t=7.7325,P=0.0000。
2.3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研究組治療前的VAS評分與對照組無差異性,P>0.05;研究組治療1周、治療3個月、治療6個月、治療12個月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創傷骨科疾病類型復雜多樣,常見的如四肢骨折、開放性骨折等。患者受傷后常表現為周周組織嚴重受損且關節功能嚴重異常,若不及時治療,可嚴重影響預后。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微創技術、骨科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等治療骨科創傷疾病,但對于創傷骨科疾病患者來說,骨科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時疼痛感較為劇烈,且切口大、手術時間較長,加大了手術對于機體的刺激,使得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延緩,加大了患者的治療時間,預后價值較低。而患者由于術后疼痛,常平臥躺床,使得肺部內分泌物大量產生,并且不易排出體外,加大了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全身感染。尤其對于部分中老年患者來說,機體修復能力逐漸降低,若不及時治療預后情況更差。
綜上所述,在對創傷骨科患者治療時,采用微創技術進行治療時,不僅可以縮短患者恢復時間,減少患者出血量,還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與患者滿意度,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療過程的安全性,并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等提供有效的保障。對患者的恢復過程起到促進的作用。在臨床中具有較為顯著的應用優勢,可以在臨床中進行推廣利用,促進更多患者的恢復。
參考文獻:
[1]楊明,張曉萌,張殿英,等.兩種微創技術治療跟腱斷裂的比較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6,18(3):192-196.
[2]張鐵桓,牟小勇,羅峰,等.微創技術在骨科創傷外科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4):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