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針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中循證藥學干預的應用效果進行深入分析。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5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所選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干預方式,觀察組患者給予循證藥學干預。然后觀察兩組患者的合理用藥情況、用藥時間。結果 兩組患者合理用藥情況對比中,觀察組患者的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率為12%,對照組患者的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率為32%,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用藥時間比較中,觀察組患者的平均用藥時間為(5.39±1.28)天,對照組患者的平均用藥時間為(8.40± 1.63)天,觀察組患者的用藥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的用藥時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循證藥學在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的提高合理用藥率,因此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關鍵詞: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循證藥學;應用效果;
抗菌藥物具有殺菌和抑制菌活性的作用,因此在臨床上被廣泛的應用。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改革,已經嚴重控制抗菌藥物的應用,避免濫用以及過量應用。如果長期的大量使用抗菌藥物,會導致患者體內產生耐藥性,嚴重影響患者的病情恢復以及身體健康。因此,臨床上應該針對患者的細菌種類,給予應用相對應的抗菌藥物,并且在使用過程中,要明確藥物的使用方法以及應用禁忌,特別是用藥量的控制,這樣才能夠發揮藥物的最大的作用,進而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本文將針對循證藥學在合理用藥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結論,現將總結如下,為臨床提供可借鑒的資料,僅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5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將所選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25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為5歲至71歲,平均年齡為(39.47±6.77)歲,觀察組:患者25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為6歲至74歲,平均年齡為(40.06±6.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用藥干預,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按照醫囑給予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給予循證藥學進行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循證支持:對臨床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情況進行整改,聯合臨床醫生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合理的用藥方案。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提出合理的循證觀點,并提出有效的循證證據,包括:參考文獻以及病例資料等,得到循證藥學進行干預的理論支持。(2)循證藥學證據的評價:首先對用藥資料進行收集,并且做出全面的評價,同時收集到的以及整理出來的不合理用藥資料要進行整理并存檔。在該過程中,我們要對藥物的應用方法、療效、不良反應以及注意事項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根據用藥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用藥評價制度,并且對藥物的合理使用做出真實全面的評價,評價應該從藥物的藥理作用、臨床安全性以及經濟適用性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評價結果的質量。(3)有針對性的開展用藥干預:通過對臨床用藥的調查分析,掌握用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我們要根據用藥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首先要加強臨床合理用藥宣教,通過培訓以及會議等形式,向臨床醫生講解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從而嚴重要求臨床醫生要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同時,針對不合理用藥情況要進行討論,分析原因,經過討論,制定出合理的應用方案,并加以實施。其次,要規范臨床抗菌藥物使用記錄,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提供用藥依據。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不合理用藥情況以及抗菌藥物的使用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 ) 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以 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看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對比中,觀察組患者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發生率為12% ,低于對照組的3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 0.05)。詳見下表:
2.2 用藥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用藥時間比較中,觀察組用藥時間平均為為( 5.39±1.28) d,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的( 8.40± 1.63)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 0.01) 。
3 討論
受臨床醫療體制的影響,不合理用藥情況仍然存在,特別是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最為常見,該種用藥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如果長期大量的應用抗菌藥物,極容易令患者體內產生耐藥菌,促使藥效降低,大大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臨床醫療管理工作中,應加強抗菌藥物的應用管理,保障臨川抗菌藥物合理的應用,并且與患者實際病情相符,避免出現不合理用藥情況。循證藥學干預,是臨床合理用藥干預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它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病情的需要來進行藥物循證干預,掌握不合理用藥的證據,然后對不合理用藥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用藥方案,有針對性的對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做出有效的干預,以此來保障臨床合理用藥性。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1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患者的平均用藥時間也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綜上所述,抗菌藥物合理應用過程中,給予循證藥學干預,能夠有效的降低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并且能夠明顯縮短患者的用藥時間,具有較高臨床應用效果,因此值得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葛連云. 循證藥學方式在臨床合理用藥中的應用初探[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10):82-84.
[2]張云峰,王維. 循證藥學在藥劑不良反應方面的臨床影響效果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8,56(14):112-114+139.
[3]李軍. 循證藥學在我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中的作用[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04):811-812.
[4]朱斐斐,樓亞玲. 循證藥學在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應用中的臨床價值[J]. 現代實用醫學,2017,29(06):813-815.
[5]陸人杰. 探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藥學干預模式及其效果分析[A]. 中國藥學會.2013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中國藥學會:,2013:7.
[6]郭玉琴. 兒科重癥監護病房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干預效果分析[D].南方醫科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