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心血管內科護理當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以及防范對策。方法:從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當中隨機選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利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統計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差錯率以及不良事件出現率。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差錯出現率以及不良事件出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對心血管內科護理當中利用不安全因素分析與防范措施,提高了護理滿意度,降低了護理差錯出現率與不良事件出現率,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防范對策
心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多項研究表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逐年攀升,醫患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導致醫患矛盾不斷惡化[1]。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消費意識的增強,維權意識提高,對就醫治療與護理非常關注,因此心血管內科研究的重點變成了不安全因素與防范對策。此次研究將具體進行報道,希望可以為臨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當中隨機選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為48-76歲,平均年齡(60.20±3.10)歲;觀察組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為47-77歲,平均年齡(60.22±3.11)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未發現明顯差異(Pgt;0.05)。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通過利用我院所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全部患者的不安全因素,一共發放調查問卷100分,回收100分,有效率是百分百。經過調查研究了解到心血管內科護理當中的不安全因素包含:環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護理服務態度以及管理因素等。
1.2.2對照組利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第一,環境護理。護理人員要確保病房整潔干凈,定時通風,及時對地面上的水漬和障礙物進行清理,在走廊和衛生間門口放好警示牌,防止出現跌傷;盡可能的為患者工舒適的病房環境;護理過程中要佩戴口罩,采用無菌工具根據無菌操作展開各項護理,防止交叉感染。第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溝通,告訴患者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治療過程與預后情況[2],讓患者了解疾病,掌握患者心理問題,為患者提供心理疏導,及時排解患者不良心理,讓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第三,護理人員定期培訓與考核,增強護理人員護理能力,讓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好護理過程,提高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水平。第四,做好管理和監督工作。管理人員要實現對護理人員工作的監督管理,鼓勵其提出合理的建議,及時改進管理措施,規范護理工作。第五,做好安全防范。護理人員在護理中,要記錄收集患者資料,找到護理不良事件出現原因與類型,制定預防措施。
1.3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差錯率以及不良事件出現率。
1.4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過程中,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20.0來進行數據分析,同時采用百分比來表示計數資料,利用P<0.05來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差錯出現率以及不良事件出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見表1。
3討論
心血管內科屬于臨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科室,護理當中出現不良事件與差錯事件的幾率非常高,給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增大了難度。上述研究表明,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當中的不安全因素包含環境、患者自身、護理服務態度與管理因素[3],要針對不安全因素為觀察組患者提供有效的防范對策。結果表示,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差錯出現率以及不良事件出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總之,通過對心血管內科護理當中利用不安全因素分析與防范措施,提高了護理滿意度,降低了護理差錯出現率與不良事件出現率,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琴.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02):81+98.
[2]孫堂蓮.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8):142.
[3]張毓.探析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60):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