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在產后出血急救護理中的應用及對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行陰道分娩的89例產婦進行研究,根據產婦入院先后分組,分為常規組(前44例)和觀察組(后45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管理和護理風險管理,比較兩組護理管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產婦產后24h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護患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護理滿意度評分(92.28±3.56 )分,高于常規組查產婦(P<0.05)。結論:在產后出血急救護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產后出血;急救護理;護理滿意度
產后出血是分娩的危重并發癥,在產科急診急救中較為常見,短期大量出血而未得到及時妥當處理,很可能引發腦垂體缺血性壞死,造成產婦死亡。本次研究分析了在產后出血急救護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行陰道分娩的89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產婦入院先后分組,分為常規組(前44例)和觀察組(后45例),常規組產婦年齡最小22歲,年齡最大34歲,平均年齡(28.10±1.47)歲,經產婦與初產婦之比為20:24;觀察組產婦年齡最小21歲,年齡最大35歲,平均年齡(28.22±1.50)歲,經產婦與初產婦之比為20:25;兩組產婦上述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gt;0.05)。
1.2方法
給予常規組產婦產程觀察、飲食指導、疼痛指導等常規護理管理。
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產婦護理風險管理,包括:①成立護理風險評估小組,定期總結評估產婦容易出現的各類風險事件,結合臨床案例分析常見風險發生的原因,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整改措施。定期開展護理風險管理相關知識、技能培訓,強化護理人員風險意識。②識別產婦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如產后出血史、宮縮乏力、多產等,針對高危產婦做好預防工作。③專人負責急救物品、設備管理,明確護理人員崗位職責,合理分工,細化產后出血急救流程,加強風險處置,發生產后出血后立即開啟急救預案,降低護理差錯發生風險。
1.3觀察指標
①產后24h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②護患糾紛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評分。采取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質量等,分數越高護理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錄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以P<0.05為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產婦產后24h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護患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3討論
產后出血是常見的一種產婦分娩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需要及時救護,否則會引起休克等癥狀,危害生命健康[1]。
產科是醫院的一個高危科室,護理工作量大,護理對象特殊,極易發生護理糾紛,而出現產后出血后的急救護理尤為關鍵,因此需要加強對產科的護理風險管理。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將對護理風險事件消極處理轉變為積極預防的管理模式,強調加強對護理風險的預防和管理,強化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護理能力,明確分工和職責,細化產后出血急救流程,不斷完善急救預案,及時處理并發癥,減少產后出血發生,避免護理糾紛[2]。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產婦產后24h出血量(321.05±38.40)ml,產后出血發生率2.22%,護患糾紛發生率2.22%,均低于常規組(P<0.05),護理滿意度評分(92.28±3.56 )分,高于常規組查產婦(P<0.05)。這與程維琪[3]研究相符,護理風險管理應用在產后出血急救護理中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產后出血急救護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程明清,滕楊,董艷.護理風險管理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07):13-15.
[2]刀云春.護理風險管理用于產后出血急救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8,5(26):111+113.
[3]程維琪,付娟,尹君.護理風險管理在產后出血的應用價值探析[J].智慧健康,2017,3(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