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系統護理對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觀察及NIHSS評分影響。方法 以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52例隨機分為2組,參照組26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研討組26例患者采用系統護理方式,觀察其術后康復的效果及NIHSS評分影響。結果 治療后研討組NIHSS評分較參照組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組間對比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系統護理對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良好,NIHSS評分得以有效降低,整體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系統護理;急性重癥腦外傷;術后康復;效果觀察;NIHSS評分;影響分析
腦外傷多因外物導致頭、腦損傷,一般肉眼可見,往往具有嚴重的后果,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并且伴有多種并發癥,影響肢體與認知功能[1]。患者出現腦外傷主要表現在言語、聽覺、睡眠、感覺、記憶、運動等方面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臨床治療普遍采用手術方式,因病情較重,加之手術對腦組織的刺激作用,術后易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影響預后效果,因此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現實意義。本研究結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分組實施常規護理與系統護理干預,觀察其術后康復的效果及NIHSS評分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52例隨機分為2組,參照組26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研討組26例患者采用系統護理方式,納入標準:患者均伴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擴大等臨床表現,均因類型不同的擊打所致,全部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以及認知功能異常患者。
參照組:年齡26.2-69.8歲,均齡為(42.21±9.46)歲,男女比例16:10,發病時間0.7-6.3小時,平均(3.34±2.24)小時;研討組:年齡25.9-70.3歲,均齡為(41.69±8.82)歲,男女比例15:11,發病時間0.8-5.6小時,平均(3.87±2.16)小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等一般性臨床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全部患者病情確診后,實施手術,在此基礎上參照組26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進行生命體征監測、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等
研討組26例患者采用系統護理方式,具體實施如下:
1.2.1 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
護理人員應當與患者及其家屬積極溝通,隨時掌握其心理狀態的變化,并予以心理疏導與安慰,耐心講解病情、治療目的與方式、注意事項等疾病知識,有效提升疾病認知,并消除恐慌、緊張情緒。還可采取親自演示、圖片等指導患者親屬翻身的技巧,便于定期為患者翻身,還可加強患者鼻出血、顱中窩損傷的監測,一旦出現異常及時通報醫師。
1.2.2 病情護理與認知功能訓練
患者較易發生腦脊液漏,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擺放適當的體位,如側臥位,并且每日2次消毒耳部,局部應保持清爽。護理人員應在患者術后密切監測其體征,觀察其意識、記錄引流量,并指導患者親屬半小時監測1次生命體征及意識,在患者各項指征完全平穩后,結合其具體病情,循序漸進的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認知方面的訓練,包含肢體抬高、看圖認字等內容,后期逐步過渡到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1.2.3 輸液護理與飲食干預
為患者輸液期間,應加強護理,脫水治療時應嚴格控制藥物劑量,并觀察患者的尿量,應保持于850-1500ml之間,此時生命體征應強化監護,并合理指導用藥。包含方面從流質食物過渡到半流質食物,合理搭配營養,蛋白質食物可適當多食用,可參照患者病情、喜好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培養其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其康復。還應注意患者的眼部、口腔、尿道等部位的清潔護理,每日3次,積極進行預防口腔潰瘍、泌尿系統感染等護理措施。
1.3 觀察指標
對于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缺損程度通過NIHSS評價量表進行評價,內容包含視野、語言、感覺、上肢與下肢運動、意識水平等,滿分100,分值越高,證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1.4 數據處理
將觀察數據記錄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類型資料(神經缺損程度)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t檢驗,P<0.05為組間對比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后NIHSS評分對比
對于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缺損程度通過NIHSS評價量表進行評價,研討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評分別為(29.09±3.23)分,(11.96±2.17)分;參照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評分別為(28.85±3.04)分,(17.02±3.21)分;通過對比后發現,治療前NIHSS評分分值接近,P>0.05,治療后研討組NIHSS評分較參照組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組間對比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多采取手術治療方式,配合科學有效的系統護理干預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系統護理干預是基于新醫改并創新的護理模式,它的護理針對性極高,能夠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促進其快速康復,并且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減輕其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效果理想[4]。它是通過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病情、認知功能康復訓練、輸液、飲食及并發癥等多個方面的護理加強,期間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喜好等,護理過程更為人性化,更具系統性[5]。
治療后研討組NIHSS評分較參照組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組間對比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系統護理對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良好,NIHSS評分得以有效降低,整體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艷. 集束化護理干預對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98).
[2]莫燕興. 早期康復護理在重癥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50).
[3]張言, 李靜. SCDTM EXPRESS壓力系統治療在加速康復外科術后應用的必要性[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22):3076-3078.
[4]胡川, 劉敏, 顧瑩,等. 膝關節活動系統靜態牽伸支具在膝關節損傷術后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7, 23(24):87-89.
[5]張家玲. 系統性護理對骨關節炎手術后患者康復進程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21):2947-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