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非全身麻醉患者心理情緒及舒適度的影響。方法56例非全身麻醉患者隨機分組,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手術室護理干預,觀察對患者心理及舒適度的影響。結果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GCQ評分(98.78±5.88)分,高于對照組,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對非全身麻醉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心理情緒,提高舒適度。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干預;非全身麻醉;心理情緒;舒適度
手術給患者在身心方面均帶來不利影響,降低患者循環系統作用,使手術耐受力變弱,導致并發癥發生率升高,減緩術后恢復速度,對于非全身麻醉患者,手術開展的整個過程都保持清醒狀態,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無助感,因此給予患者手術室護理干預,有助于減輕負面情緒,保證手術安全性[1]。筆者鑒于觀察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非全身麻醉患者心理情緒及舒適度的影響,特進行此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6例非全身麻醉患者隨機分組,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各28例,實驗組男患16例,女患12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45.8±3.2)歲,對照組男患15例,女患13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21歲,平均年齡(45.4±3.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性較小,P>0.05。
1.2手術室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準備、術中生命體征監測、術后并發癥預防等。實驗組給予手術室護理干預,(1)手術前護理,術前進行病房巡視,了解患者當前狀態,實施心理疏導,減輕其心理壓力,指導患者放松精神、舒緩情緒。(2)手術室護理干預,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患者保暖措施,防止低體溫出現,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可給予適當按摩,以加速血液循環,借助肢體語言給予撫慰,不討論手術成效、隱患等話題,盡可能維護患者隱私,給予尊重。(3)手術完成后將患者用被子蓋嚴,特別注意不要露出隱私部位,轉移到病房期間,維護好創口與各個身體插管,尤其是防止引流管掉落或者彎折,送至病房后告知患者手術順利完成。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情緒,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2]。②舒適度,利用GCQ評分量表評估,分值越高說明患者舒適度越高[3]。
1.4 數據統計分析
數據錄入spss23.0,心理情緒、舒適度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小于0.05有統計意義。
2.實驗結果
2.1心理情緒對比
統計結果如表1示: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計意義,P<0.05。
2.2舒適度對比
護理干預前,實驗組患者GCQ評分(75.00±5.67)分,對照組患者GCQ評分(75.06±5.60)分,無統計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GCQ評分(98.78±5.88)分,對照組患者GCQ評分(90.03±5.44)分,有統計意義,P<0.05。
3.討論
非全身麻醉對患者生理創傷較小,術后恢復速度較快,但由于術中患者處于清醒狀態,容易在術中出現情緒波動,影響到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穩定,產生應激反應,對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手術室護理干預是符合現代醫學護理理念的護理模式,借助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護理經驗,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通過術前、術中、術后各種護理干預措施,緩解不良情緒,提高患者認知水平,調動患者積極性,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最大提高生理及心理舒適度[4]。統計結果示,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GCQ評分(98.78±5.88)分,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對非全身麻醉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心理情緒,提高舒適度。
參考文獻:
[1]蔡建芬,李曉麗.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手術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2):92-95.
[2]蔡惠.護理干預對手術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負性情緒及舒適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0):253-254.
[3]關靜微.護理干預對手術室非全身麻醉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17):187-188.
[4]劉奕婷,林嫻,林少佳等.手術室無痛護理干預在提高非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術中舒適度的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