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河南省蘭考縣曾經是多年的貧困縣,風沙鹽堿等災害嚴重,為改善自然環境,蘭考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種植泡桐。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蘭考縣桐木蓄積量持續增大,為桐木加工產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產品從低端粗加工到實現產業升級,并不斷向上下游延伸發展,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泡桐產業鏈,從桐木種植到桐木初加工升級到生產高檔家具、民族樂器,目前已發展為中部規模較大的產業園基地。同時,泡桐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業發展和生態效益的提高,實現了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飛躍,帶動和促進了蘭考經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泡桐產業;產業鏈;價值
[中圖分類號] F426.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2-43-5
蘭考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總面積111 600 hm2,總人口85.91萬人,全縣管轄16個鄉鎮,419個行政村,耕地面積70 000 hm2,城鎮常住人口25.39萬人,城鎮化率39.53%,全縣人口密度為702人/100 hm2,屬人口密度較高縣份。蘭考縣自然資源貧乏,歷史上風沙鹽堿危害十分嚴重,生態環境惡劣。1962年始,縣委書記焦裕祿帶領全縣人民通過種植泡桐,改善生存環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蘭考人民最終探索出一條平原沙區泡桐間作到泡桐產業經濟發展的治理模式。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全國學習焦裕祿精神的高潮中,全國大部分省市包括新疆、甘肅等地紛紛從蘭考縣引種泡桐,推廣蘭考縣泡桐種植經驗。其中,甘肅省從1963年引種蘭考泡桐,到1988年栽培面積已達70 666.7 hm2,活立木總蓄積量達188.8萬m3。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自然資源貧乏的地區通過規模化種植泡桐,最終形成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兩次飛躍,蘭考縣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1 泡桐的特性及種植情況
泡桐原產我國,是我國土生土長的鄉土樹種,世界各國種植的泡桐基本都引自我國。泡桐在我國分布廣泛,在全國22個省區都有泡桐的自然分布或人工栽培,其種植歷史可追溯到3 000年前,所以泡桐是所有樹種中栽培化程度最高的樹種之一。尤其在黃淮平原,泡桐對于抵御自然災害、解決資源匱乏問題及實現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其他樹種相比,泡桐具有很多優良特性,如生長快、易繁殖、便于栽培管理、環境適應性強。主要優勢具體如下。①生長迅速,輪伐期短。對于用材樹種,生長快、輪伐期短是難得的優良性狀,泡桐是速生樹種的代表,一般十年生的泡桐胸徑可達50 cm,單株材積可達0.5 m3,泡桐的數量成熟期15年左右,工藝成熟期因利用目的不同而差別較大,快的3~5年生就能采伐利用,泡桐的這種優勢對于資源貧乏的蘭考縣,是短期內解決民用材供應和改善經濟狀況的首選。②適合間種。泡桐樹冠稀疏,透光率高,根系較深,須根少,主要分布于地表下50 cm的土壤深層,不與農作物爭奪陽光和養分,是進行農桐間作和營造混交林的最佳樹種,能廣泛用于桐麥、桐棉、桐菜間作,實現立體種植,打造復合生態群落。③材質輕軟。泡桐是我國現有木材中氣干密度最小的材種,屬輕質用材,干縮系數較小,不變形,不翹裂,干燥耐腐,加上紋理美觀、材色優雅,所以被廣泛用于實木家具和樂器制造行業。
20世紀60年代初,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根據蘭考縣的地理環境為防治風沙倡導栽種泡桐。自那時起,泡桐的種植得到了推廣,成為蘭考縣的一大優勢。到20世紀80年代,蘭考縣泡桐分布34 760 hm2,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環境,促進了當地的糧食生產;蘭考縣共有泡桐720萬株,蓄積量達到82.2萬m3,成為蘭考縣一種新的資源。圖1為1990—2003年蘭考縣農桐間作統計圖。
2010年,蘭考縣共有桐木300萬株,桐木蓄積量達156萬m3,林木覆蓋率達20.16%。全縣形成了林在田間、糧在路旁、農林結合、林茂糧豐的喜人局面,成為我國重要的桐木生產基地之一。
2 蘭考縣泡桐產業發展情況
2.1 泡桐產業發展概況
20世紀70年代蘭考縣就開始利用桐木加工電槽板、絕緣盒及風箱條。進入80年代,桐木用于民族樂器制作。1990年,蘭考縣創辦了第一家民族樂器廠。1992年,經國家林業部鑒定,蘭考縣泡桐是國內制作民族樂器音板的最佳材料,隨后蘭考被認定為我國樂器音板生產基地。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蘭考泡桐被大量用于板材出口,生產的拼板、膠合板及家具等大量出口到日本、東南亞等地。到2005年,板材加工已成為蘭考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初步形成了以桐木加工和民族樂器制作為主的特色產業,桐木加工企業100多家,個體加工戶5 000余戶,從業人員4萬人,年產值10億元,桐木板材出口量占河南省同類產品出口量的1/3,是河南省最大的桐木板材加工基地、全國泡桐開發大縣。2012年,桐木木材加工企業500余家,從業人員約4萬人,年產值75億元,占財政收入的90%,蘭考縣生產的桐木板材年出口量占全省同類產品出口量的1/3。蘭考三環集團所產的刨切單板已占日本市場50%的份額,每月出口額60萬美元,成為豫東最大的出口創匯企業。2017年,蘭考縣木制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 0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41家,年產值達180億元。全國以桐木音板為原料生產的民族樂器,有90%以上的音板來自蘭考泡桐,蘭考縣已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基地[1]。
2.2 產業初現與產品升級
蘭考縣泡桐產業形成和發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泡桐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具有耐瘠薄、生長速度快及材質優點突出等特性,其在防治風沙中的應用則是在特定歷史和自然條件下的選擇,不僅發揮了生態功能,而且為資源貧乏的當地積累了一種新的資源。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蘭考縣桐木蓄積量達到80萬m3,為隨后桐木加工產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除滿足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外,推動了初級桐木加工的發展,從原木銷售、加工、生產電槽板、絕緣盒及風箱開始,向桐木拼板、家具、工藝品及民族樂器等高端產業發展,產品從低端粗加工和局部分散式布局,向不斷豐富的復合網狀產業鏈方向發展。從立足于當地、面向國內銷售,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以蘭考縣堌陽鎮和南彰鎮為例,蘭考縣堌陽鎮和南彰鎮分別以民族樂器制作和桐木板材加工為特色,兩個產業都是蘭考縣的支柱產業。南彰鎮的產業發展歷史更長些,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加工桐木板材,堌陽鎮民族樂器生產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由于南彰鎮桐木加工起步早,從業人員多,企業數量、經營規模大,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影響較大。2012年,堌陽鎮人口7.8萬人,民族樂器企業62家,從業人員7 62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 921元;南彰鎮人口6.5萬人,板材加工企業389家,從業人員8 000余人,農民純收入6 011元。到2015年,堌陽鎮民族樂器企業106家,從業人員10 800,農民人均純收入9 944元,盡管南彰鎮木材加工企業發展到了450家,從業工人超過1萬人,同時還有大量個體加工戶,但人均純收入為9290元,已與堌陽鎮有較大差距。2012年之前,南彰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堌陽鎮。
隨著堌陽鎮民族樂器產業園在2013年的逐步建設,民族樂器企業數量規模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同時配套產業得到了相應發展,民族樂器品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產品價格也有了較大提高。以古琴為例,過去一臺普通古琴售價4 000~5 000元,實現產品升級后的高檔產品價格可升至數萬元。
由于桐木加工起步早、屬于桐木初級加工、門檻低、從業人員多,因此前期桐木加工對于提高農民收入比較明顯。但隨著桐木加工民族樂器實現產品升級而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提升,將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
2.3 產業鏈的培育與功能升級
隨著泡桐產業的發展,蘭考縣政府敏銳地發現了桐木產業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和潛力,著力培育發展泡桐產業鏈,從20世紀80年代就持續在泡桐科研、林業政策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大泡桐產業的“活水源”,每年加工桐木7萬m3,低于每年16萬m3的蓄積量,使桐木成為可持續利用的資源,確保泡桐產業鏈的源頭。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對不同產品、鄉鎮特色制定相應的產業規劃,發展不同的優勢產業,引導非品牌家居生產企業和規模以上配套企業入駐鄉鎮專園區,重點發展7個特色專業園,培育28個專業村發展板材加工及小微配套企業[2]。
2.4 產業鏈的延伸
產業發展過程中,延伸上下游產品、產品升級及增加產品附加值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產業經濟的發展,桐木板材加工產業低端、產品效益低的問題也更加凸顯。當地政府針對出現的問題,適時調整,根據國內、國際產業發展趨勢,結合本地泡桐產業優勢,建立上下游產業集群,著力于配套產品企業同步發展,制定高端產業規劃,實施品牌創建戰略,塑造高端家居品牌,促進功能升級,以中部家居產業園為引領,引導國內20強品牌家居生產企業和家具制造及配套的中小企業入駐,打造全國高端品牌家居重要生產基地和定制家具集散地。目前,全國23家家居上市企業中有6家已入駐蘭考縣。建設70 hm2的民族樂器產業園,總投資1.5億元,除年產樂器70萬臺外,僅音板、碼子及架子等配件就有100萬套,產品銷往全國及新加坡、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及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恒大家居聯盟產業園,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整合全國一流品牌家具,引導品牌家具企業集中入駐,總投資100億元,成為亞洲標準最高、規模最大的品牌家具產業園,形成了500億元上下游產業鏈[3]。
3 泡桐產業鏈的價值分析
3.1 對生態效益的影響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種植泡桐防治風沙,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蘭考縣的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改變,特別是近年來繼續加大國儲林建設力度,堅持每年植樹1 000萬株。同時,在生態廊道和國儲林建設中,泡桐也成為主要樹種。蘭考縣林木覆蓋率達到26.08%,被納入省級森林城市序列。2007年,蘭考縣泡桐木材蓄積量達到了16萬m3,超過了每年7萬m3的加工量,實現了泡桐林木蓄積量的不斷增加。2008年,風沙土類僅占蘭考縣土壤總面積的1.37%,土壤有機質量呈上升趨勢,蘭考縣平均土壤有機含量上升到1.43%。2010年,蘭考縣共有桐木300萬株,農桐間作30 666.7 hm2,桐木覆蓋率達20.16%,桐木蓄積量達156萬m3。2012年,蘭考縣創建省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生態村10個、市級生態村65個。2014年,蘭考縣政府在壩頭鄉和堌陽鎮等地流轉了86.67 hm2土地種植泡桐。2017年,建設占地超過435.3 hm2的蘭考泡桐主題森林公園。目前,鳳鳴湖濕地、泡桐森林公園已陸續建成開放,第一批36個美麗鄉村建設基本完成,第二批166個美麗鄉村穩步推進,蘭考縣從當年的鹽堿災害地區一躍而成為全國人居環境改善示范縣、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省級生態縣,是全國林業行業推薦的4個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之一。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主要需達到以下達標:防沙治沙與平原綠化、黃河濕地保護與恢復、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產業升級調整、城鎮化建設以及生態旅游與生態文化建設。蘭考縣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全縣的生態環境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生態承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全面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成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典范。入選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將為蘭考縣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蘭考品牌將在今后蘭考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生態效益更加凸顯[4]。
3.2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農桐間作是泡桐和農作物組成的人工栽培群落,是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不僅可以大量生產木材、增加農民效益,而且具有保護農田、改善田間氣候、增強抗災能力及保障農業高產的作用。蘭考縣風沙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土壤普遍瘠薄,農業生產水平較低,農業產量低于全國水平。在蘭考縣發展農桐間作,對提高農區的深林覆蓋率、保持生態平衡、提高抗災能力、促進農業穩定高產以及改善農業經濟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如圖2、3所示[5]。
根據對農桐間作區農田水氣候的觀測,由于泡桐間作對農田光照和風力的阻擋,使間作區小氣候發生明顯變化,與對照區相比,風速可降低30%~50%,空氣濕度提高7%~10%,夏季氣溫降低0.4~1.0 ℃,月蒸發量減少30%,耕作層含水量增加7%~10%。正是由于農桐間作對改善農田小氣候的作用,所以提高了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這對于長期受風沙、干旱、干熱風災害的蘭考農區實現糧食穩定高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017年,蘭考縣生產總值285.50億元,同比增長9.5%;蘭考縣糧食種植面積93 811 hm2,全年糧食產量53.21萬t,比2016年增長1.4%。
2017年,蘭考縣糧食生產51萬t,平均每667 m2產458.5 kg,高于全國糧食產量平均水平。
目前,蘭考縣農業資源十分豐富,蘭考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也是國家外專局唯一命名的全國“超級小麥育種示范推廣基地”,糧、棉、油產量也屬于全國百強縣之列[6]。
3.3 泡桐產業發展帶動其他行業不斷發展
隨著蘭考縣域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和布局也在不斷完善、提升,以“富士康”高科技產業園、環保及新能源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初具規模,畜牧業、機械制造業不斷發展,傳統桐木加工業產值在蘭考縣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發生了變化,如圖4、5所示。
2010年前,桐木產業占據了蘭考縣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特別是在2006年前后,桐木產業的確是蘭考縣的支柱產業。2006年,桐木產業生產總值占蘭考縣生產總值的69.7%,由于新興產業及其他產業的迅速發展,桐木產業在蘭考縣生產總值中占比呈下降趨勢,其他產業生產產值占比穩步提升[7]。
數據說明,蘭考縣利用主導產業的發展影響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做大、做強產業經濟。
3.4 立足當地發展泡桐產業鏈,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
蘭考泡桐產業一直是立足當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資金、技術不足的條件下,從低端產品做起,逐步實現產品升級,從植樹種糧、銷售原木、板材加工、家具生產及樂器制作到文化創意推廣,蘭考泡桐產業涵蓋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以2011年為例,蘭考縣桐木加工企業6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4家,木材加工專業村30多個,個體加工戶8 000余戶,帶動就業11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本地農民,農忙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從事泡桐加工,既增加了收入,也不影響農業生產。為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提供了崗位,走出了一條農、工、貿的模式。同時,也為陸續引進的家居制造業和其他產業提供了員工儲備,建設中的中部家居產業園是亞洲最大的家居集散中心將吸納就業人員5萬~15萬人。蘭考堌陽鎮的樂器加工產業鏈已形成完整體系,成為蘭考縣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創出了涉及古琴、古箏及琵琶等20多個知名品牌,目前該鎮民族樂器加工企業有106家,容納10 800人就業,其中有2 200人因此產業脫貧。該鎮徐楊村總人口628人,農戶總數105戶,村里60%的村民有制作民族樂器的作坊,剩下的40%村民也幾乎都給作坊打工。2010年以來,該村先后有30多名在外務工人員返鄉開辦了樂器加工廠[8]。
立足當地,發展產業經濟對解決勞動力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解決農村留守人員問題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深遠意義。
3.5 蘭考縣泡桐產業走出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發展道路
蘭考縣泡桐產業的源頭起于種植泡桐防風治沙、改善生存環境的生產活動。隨著該生產活動的持續進行,桐木成為一種新的資源,并迅速帶動了桐木加工業的發展。在桐木加工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蘭考縣政府始終沒有放松桐木資源的生產,通過完善政策、加大投入,使泡桐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林木覆蓋率持續提升,桐木蓄積量不斷增長,生產量始終大于采伐量和加工量,走上了一條資源永續利用的發展道路。同時,縣域生態環境得到了不斷改善,風沙地面積降至1.37%,糧食產量穩步提升,糧食產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昔日風沙荒地變成了豫東江南。農產品生產種類豐富,“蘭考蜜瓜”“蘭考紅薯”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大米、小米獲得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還包括花生、山藥、葡萄及核桃在內的大批綠色食品。
蘭考縣泡桐產業走出了一條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發展道路,形成了林、糧、加工、產業、生態齊頭并進及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9]。
3.6 “互聯網+區域經濟”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新的經濟形勢下,蘭考縣的傳統泡桐產品受銷售渠道和環節的制約,影響了產品的銷售和效益。因此,引入“互聯網+區域經濟”,促進傳統產業升級。通過區域經濟的互聯網化,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依托互聯網將區域內各孤立的傳統產業相互連接,通過大數據、大搜索完成桐木產業行業間的信息共享,實現區域整體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區域競爭的新優勢與新動力。隨著互聯網在商業銷售方面的發展,桐木加工產業已經開始受益。2017年雙十一期間,蘭考縣電商產品網上銷售額1 000萬元以上,其中泡桐及其制品中的民族樂器占到70%以上。2017年,蘭考縣電子商務交易額12.3億元,其中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交易高達8.0億元,僅古琴一項交易額就達1.62億元。部分加工企業順應“互聯網+”的潮流,通過網店經營,電商銷量占到產品的60%。互聯網將助力蘭考縣桐木產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讓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進行深度融合,憑借“互聯網+大數據”為桐木產業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互聯網集桐木產品貿易、物流配送等多功能、多業態、多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電子商務集聚基地。以互聯網優質的服務平臺帶動傳統實體市場經營,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已成為蘭考縣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通過50年產業的發展,泡桐產業已深刻地融入到蘭考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從防治風沙、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糧食生產、打造民族樂器生產基地及帶動其他行業共生方面,促進了經濟的全面發展,不僅使蘭考泡桐成為蘭考縣的名片,鑄造了蘭考品牌,而且實現了生態環境與產業共同發展。
4 結語
分析蘭考縣泡桐產業鏈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可知,自然條件惡劣可能致貧,但因勢利導,惡劣的自然環境可以轉化成可以利用的獨特資源。蘭考縣充分整合本區域的資源優勢,選準區域主導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本區域的龍頭產業,形成本區域的產業板塊,并利用主導產業的發展影響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做大做強產業經濟,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的兩次飛躍,具有很強的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徐鵬程.蘭考泡桐引種的調查研究[J].甘肅林業科技,1989(2):22-29.
[2]蔣建平.泡桐栽培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294-298.
[3]張坤峰.林業為蘭考脫貧立功[EB/OL].(2018-03-07)[2019-03-01].http://www.forestry.gov.cn/Zhuanti/content_stwm/1081050.html.
[4]蘭考縣志編輯委員會.蘭考縣志1990—2003[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378-385.
[5]蘭考縣地方史志辦公室.蘭考年鑒2013[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220-223.
[6]蘭考年鑒編纂委員會.蘭考年鑒2014[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283-290.
[7]蘭考縣地方史志辦公室.蘭考年鑒2016[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270-277.
[8]蘭考縣統計局.2014年蘭考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5-03-10)[2019-03-01].http://www.ha.stats.gov.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tjgb/szgxgb/articlef7210319adb440d39fa1221970d4d77f.html
[9]蘭考縣統計局.2017年蘭考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8-07-03)[2019-03-01].http://www.ha.stats.gov.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tjgb/szgxgb/article20997a83e9a943bfb63c345c5c176c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