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了探索鋅肥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掌握在水稻生產中鋅肥的適宜用量,為指導農民合理使用鋅肥提供科學依據,2017年云南省西疇縣在缺鋅片區安排了水稻鋅肥單因素試驗。結果表明,667 m2施用鋅肥1 kg+氮磷鉀推薦配方(即ZnSO4·7H2O 1 kg+N 12 kg+P2O5 6 kg+K2O 7 kg)效果最佳。
[關鍵詞] 水稻;鋅肥;產量;產值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2-98-2
水稻是云南省西疇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僅次于玉米,常年水稻種植面積0.367萬hm2。為探索鋅肥對水稻產量的影響,特開展本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安排在西疇縣雞街鄉那馬村民委員會那磨村民黨小組駱占凱農戶承包田內,位于北緯23°27′02″、東經104°45′08″,海拔912 m。供試土壤屬水稻土(土類)、潴育型水稻土(亞類)、潮泥田(土屬)、泥田(土種),肥力中等。其基礎地力為有機質15.80 g/kg、全氮0.97 g/kg、有效磷22.40 mg/kg、速效鉀107.00 mg/kg以及有效鋅0.43 mg/kg。代表面積33.33余hm2,田塊地形為丘陵平田,成土母質為砂頁巖河流沖積物,土壤質地沙壤,理化性質較好,地力均勻,排灌設施配套齊全,管理水平較高,位置條件較好,交通便利。前作南瓜,667 m2產鮮瓜1 500 kg。
1.2 供試材料
1.2.1 供試作物。試驗作物為水稻,品種為宜香725,由山西屯玉種業公司生產。
1.2.2 供試肥料。試驗肥料有46%尿素、16%普鈣、50%硫酸鉀、七水硫酸鋅(ZnSO4·7H2O)
1.3 試驗時間
試驗時間為2017年4月20日至9月25日。
2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以不施鋅肥作對照(CK)。3次重復,采用完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 m2。所有處理氮、磷、鉀肥統一按照配方施用,各處理除按試驗方案施肥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同一般水稻大田生產。
2.1 試驗處理
本試驗共設5個處理:處理1,NPK推薦配方施肥(CK);處理2,氮磷鉀推薦配方施肥+1 kg/667 m2鋅肥;處理3,氮磷鉀推薦配方施肥+3 kg/667 m2鋅肥;處理4,氮磷鉀推薦配方施肥+5 kg/667 m2鋅肥;處理5,氮磷鉀推薦配方施肥+7 kg/667 m2鋅肥。
2.2 小區布置
為保證試驗精度,減少人為因素、土壤肥力和氣候因素的影響,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共計15個小區(小區面積=5 m×4 m=20 m2),水稻小區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2.3 各處理施肥量
試驗各處理施肥量如表1所示。
2.4 種植密度
插秧規格為5 cm×7 cm,667 m2種植17 600叢(每小區種植24行,每行種植22叢,共計528叢),試驗區四周設置2 m以上的保護行。
2.5 施肥方法
全部磷肥、鉀肥、鋅肥、有機肥和10%氮肥作為基肥一次施用。追肥只有氮肥,分2次完成,第1次于水稻移栽后返青期時施用30%,第2次于水稻生長至分蘗期施用60%。其他農事活動及田間管理措施均一致,且符合生產要求,并盡量由同一人在同一天完成。
3 試驗過程
3.1 播種移栽
于2017年4月20日播種,田塊于5月2日采用機械犁耙,做到“田平泥化”。于5月25日移栽,采取等行種植,行距23.33 cm,株距16.67 cm,每叢種一兩株,保證667 m2種植1.7萬叢以上。試驗于5月30日、6月10日、7月10日各灌水一次,7月28日排水一次。
3.2 試驗施肥
于6月6日進行第1次追肥,每小區施尿素78.26 g。第2次追肥于7月6日進行,每小區施尿素234.78 g。
3.3 病蟲防治及其他中耕管理
于6月20日施“田毛”除草劑除草一次。由于稻飛虱發生嚴重,于6月3日、6月21日、7月3日、7月18日、7月24日和8月14日各施藥防治一次,防效顯著。
4 結果與分析
4.1 產量結果及成本效益
試驗產量結果見表2,成本效益分析見表3。由表2、3可知,667 m2產量及667 m2產值以處理2最高,從高至低依次排列為處理2、處理5、處理3、處理1、處理4;667 m2投入項以處理5最高,從高至低依次排列為處理5、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1;凈增收項以處理2最高,從高至低依次排列為處理2、處理5、處理1、處理3及處理4;投產比以處理2最高,從高至低依次排列為處理2、處理1、處理3、處理5、處理4。
4.2 統計分析
根據實測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及差異性測驗分析,結果見表4、5。
5 結論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區組間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