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緊緊圍繞著生態循環農業,以沼氣建設為紐帶、以水稻種植為核心、以畜牧養殖為支撐、以秸稈回收利用為載體來促進種養殖業循環發展。本文首先概述“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其次分析“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優勢。
[關鍵詞] 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2-114-2
近年來,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使用量越來越大,既會嚴重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又會導致耕地肥力降低、土壤板結等。為了能切實減少農業生產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不再只局限于經濟效益,而是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放在并重的地位[1]。“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緊緊圍繞著生態循環農業,以沼氣建設為紐帶、以水稻種植為核心、以畜牧養殖為支撐、以秸稈回收利用為載體來促進種養殖業循環發展[2]。
1 “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概述
生態循環農業不是新興事物,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一系列樸素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如“魚蠶桑”等。為了能達到黨中央、國務院所提出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目標,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目前,國內外最熱門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是“三沼”技術,即通過綜合利用沼渣、沼氣、沼液來將原本不知道如何處理的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既可美化環境,又可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就是一種典型的圍繞沼氣工程來展開的循環農業模式,即是以養羊、沼氣為依托,加快種養殖業循環發展和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在這種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中,將羊只的排泄物和秸稈作為沼氣發酵的重要原料,每飼養5只羊應配置8~10 m3的沼氣池,在羊排泄物不充足的情況下堆漚處理過的秸稈也可作為沼氣池發酵原料補充來源。在使用沼氣池的過程中,應做好發酵管理工作,為提升沼氣池的利用率,更好地發揮發酵效果,應對沼氣池內的發酵pH值、發酵溫度、發酵濃度進行適當的控制,確保發酵工作能正常進行。對于一些零星的羊群排泄物及秸稈等發酵原料,在利用之前應進行提取歸集、預處理,確保發酵活動正常進行。
待沼氣發酵完成后,沼氣可作為羊舍照明、供暖以及農戶照明、生活用氣等能源支出。據統計,一口面積8~10 m3的沼氣池每日可產出沼氣1 m3,基本可以滿足一家4口的農戶一日需求。沼液可作為液體肥來對水稻進行澆灌,但也要及時補充新料,以保持進出料的相對穩定。此外,可將已過濾的沼液直接用于噴霧防治水稻病蟲害,或適當加入一定量的殺菌劑、殺蟲劑用于防治水稻病蟲害。沼渣也是農業生產上的“寶貝”,含有大量的氮磷鉀元素(均為水稻等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以及腐殖酸、有機質等,可將沼渣作為優質有機肥來為水稻施肥,既可大幅度提高水稻植株的抗逆性,又可明顯改善水稻的生長品質。而水稻秸稈可用于作為沼氣發酵的原料或直接被羊只食用。
2 “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優勢
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存在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如下。第一,農藥、化肥使用過量,造成耕地肥力降低、土壤板結等。還有相當一部分化肥隨水進入河流,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而且化肥的利用率較低,我國僅能達到30%,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第二,農業生產中存在著過度索取自然資源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對生物的多樣性造成了較大影響。與此同時,還出現了較多難以處理的農業廢棄物。第三,傳統農業管理方式較為簡單、產業鏈條較短,基本都是初級加工,導致其經濟效益較低。
而“秸稈+羊+沼氣+水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應用可有效解決上述3個問題。第一,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所使用的肥料為天然有機肥,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既減少了農民朋友的化肥費用支出,又能對土壤的理化性質進行有效改善,還能大幅度提高水稻的品質與產量。第二,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可較好地協調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而且可集中統一處理水稻秸稈與羊只產生的糞便,這對于農村環境的改善是極為有效的。第三,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將農業產業鏈條予以延伸,既集約化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又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生態循環農業體系中的水肥氣熱,經濟效益較佳[3]。
參考文獻
[1]龍文卿,楊景峰,陸宇明,等.廣西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應用的現狀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1(16):100-104.
[2]鄧慶文,邱先強.廣西大力推廣應用農作物“三避技術”[J].中國熱帶農業,2011(5):191-914.
[3]歐水軍,秦福志,楊月蘭.淺析廣西恭城生態循環農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5):39-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