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傳統農業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實現農業現代化便成了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農民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其文化、技能、素質直接影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而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促進我國傳統農民向現代新型農民轉變的重要途徑。本文在農業現代化背景下,通過討論我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背景、意義和問題,提出合理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議,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2-56-2
1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背景
“新型職業農民”一詞首次被提出是在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上,該文件立足于我國農民的發展現狀,以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為著力點,為了培育新時代的農業經營主體,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自此,連續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我國提出要對農業生產機制進行創新,確立新型職業農民的基礎地位。2014、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歷史定位,強調要加大對新興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2016—2018年,我國均強調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從多方面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指導,力圖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有素質、懂農業、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
2 新型職業農民概述
新型職業農民是在職業農民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通俗地講,新型職業農民指的是科技文化素養高、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能熟練掌握農業方面的專業性知識并能進行實質性的操作運用、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且能帶動農業增產增收的現代職業型農民[1]。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具有如下現實意義,一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號稱為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進步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發展步伐,可以說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基礎,但是在四化同步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還較低。農民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力軍,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實現農民現代化,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所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農民荒問題的根本之策。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空心化問題更加突出,由此又引發了由誰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素質、高文化水平,學習能力強,學習積極性高,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解決農民荒問題,使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后繼有人[2]。
三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現實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正處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時期,要想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我國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引領農業向前發展。而農民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主力軍,是我國主要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要想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順利轉變,農民也必須進行轉變,培育文化素質高、學習能力強、懂管理和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便是實現農業轉型發展的現實要求[3]。
四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民職業化的需要。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對農民這類人群的一個稱呼;另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是為了獲得經營利潤,而不單單是為了生存。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農民也需要進行轉變,掌握現代科技知識,把農業經營作為自己的職業,專注于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以賺取利益為目的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積極投身于市場。培育綜合素質高、懂經營會管理、掌握農業科技技能、頭腦靈活思想先進的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民職業化的需要。
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雖然我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國更應清楚地認識到培育過程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3.1 農民對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體意識淡薄
農民這類群體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弱勢群體,不愿意被人接受,這種小農思想已經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具有一些文化知識的人都外出工作不愿在家務農,留在農村務農的人群大多是老人、婦女、兒童,一方面這類農民文化基礎不好、學習能力不強,加之年齡、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技能,對于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這一說法自然也不感興趣。另外,相關部門對于培訓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到位,沒有讓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有清楚的了解,這也大大降低了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3.2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制不完善
在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培訓問題:培訓內容缺乏實用性,師資力量匱乏,培訓模式比較單一。
3.3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環境欠佳
良好的環境氛圍能有效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工作,反之,就會對其發展產生阻礙作用。雖然我國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方面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但是相關政策內容有重疊現象,而且在政策的落實方面也存在問題。另外,農民這個角色一直被認為是地位低下被歧視的,使得農村的青壯年都遠離農村外出打工,雖然我國也一直在提倡要重視“三農”工作,但是這個環境氛圍一直未改變。另外,農村基礎設施環境還不健全?;A設施是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基礎設施不到位就更難以說服人們積極務農,在一些城市郊區基礎設施可能得到了改善,但是偏遠地區等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是很落后的。
3.4 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首先,我國在教育經費上的投入一直不足,而類似于新型職業農民的這種職業型培訓教育的費用本來就比普通的費用高,加上經費投入少,就會造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難以順利進行。其次,我國農民在信貸方面也一直存在問題,雖然國家在信貸方面已經與一些銀行簽訂協議,使農民可以貸款,但是農民占有的土地等資產都難以作為銀行抵押貸款物,還有一些銀行存在農民申請貸款條件嚴苛、申請批準困難等問題。還有我國在保險扶持政策方面也很不完善,農民入保險困難。最后,政府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宣傳也做得不到位,一些偏遠地區對新型職業農民是什么等都不了解,大大制約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范圍的擴大,影響了培育效率。
4 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途徑
4.1 因地制宜創新培育模式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在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訓過程中應注重培訓的供給與需求對應。農村中勞動對象的年齡、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等方面參差不齊,面對不同的勞動對象,應有針對性地、分門別類地進行培訓。另外,每個地方的環境、農業發展特點等都不相同,在進行培訓時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訂具體可行的培訓方案。在培訓方式上,應進行創新。由于每個人的空閑時間不同,傳統的課堂式教學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民的需求。對此,可以借助網絡,搭建網上平臺,進行網上授課,培訓內容投放在固定網站上,還可以刻成光盤等,以便農民反復翻看學習[4]。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國家政策宣傳引導力度,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第一,利用電視等媒體進行政策性宣傳,不斷改變人們對“農民”的偏見,讓人們認識到“新型職業農民”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第二,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吸引廣大有志于發展現代農業的青年選擇作為職業農民。第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成果的宣傳。第四,政府有必要增加專項???,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順利實施,加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重點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4.3 優化培育環境,留住人才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了解發展新型職業農民能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并且大力宣傳主張農民這一職業的社會平等性,提高農民的主體地位,使農民認識到努力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對社會、對自己發展的益處。其次,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和基礎設施,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后,需要建立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新型職業農民營造一個社會公平發展的環境和氛圍,這也有利于使農村人才不外流,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4.4 制定相關的培訓激勵機制,提高農民主體意識
一方面可以通過考核的形式對合格的農民頒發證書,另一方面對專業性和技術含量高的從業者除了頒發證書外,還進行公開表彰及相應的獎勵支持。通過這種良性競爭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使他們踴躍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而且通過評級機構還可以保證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質量。
5 結語
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導力量,能否培育出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必須不斷地挖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借鑒相關的成功經驗,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道路,以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兆華,王喜梅,劉彥.統籌城鄉發展中的新型農民培育研究[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9(5):27.
[2]蔣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幾點思考[J].農民科技培訓,2012(4):8.
[3]顧煥章,張超超.中國農業現代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8.
[4]Giles J. Is life more risky in the open? Household risk-coping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s labor marke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