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重要位置,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基于此,本文梳理重慶市萬州區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教育、社會保障、社會參與等方面入手,著力探討萬州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出路,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2-50-2
我國的人力資源數量巨大,但是并不代表這些人力資源都是有效的。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我國人力資源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有待提高。加之我國長期實行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導致城鄉差距大、農業失血過多、農村發展緩慢。國內實踐表明,人力資源開發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實現鄉村振興、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力量[1]。要想實現農村地區的發展和振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地區村民素質的提高和農村資源的合理開發。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鄉村振興戰略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而農村人口作為農村人力資源的基礎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由此可見,解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才能為農村地區轉型發展保駕護航,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
1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
萬州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市東北部,處三峽庫區腹心,屬長江上游區域中心城市。截至2018年,萬州區戶籍人口總數174.14萬,城鎮人口為72.58萬,鄉鎮人口為101.57萬,占總人口的58.32%。萬州區作為重慶市第二大城市,由于地理位置、政策的影響,農村發展相對落后。
1.1 村民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束縛發展
我國長期重視工業、輕視農業,農村發展較為落后,不利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度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低素質的勞動力難以適應國家發展需要。而且由于村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低,抗風險能力差,“等靠要”思想嚴重,對于國家政府提供的援助利用率不高。筆者走訪中從村委干部王某處了解到,政府大力響應國家號召,希望通過多種渠道讓當地百姓富起來,摘掉貧困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當地引進新的企業,促進萬州區經濟發展。考慮到萬州區村民的文化水平較低,年齡大的都不識字,開展了一些培訓。但是,每次培訓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很多村民認為培訓作用不大、浪費時間,因而不愿意參加培訓。但是,上級要檢查,因此只要參加培訓的人都可以領一些生活用品,來吸引村民參與培訓。而部分參與培訓的人員年齡較大,接受新事物能力低,導致培訓效果不佳。
1.2 配套措施不完善,社會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來,我國政府逐步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力度,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引進人才和培養新型農民。但是,在執行層面上由于目標偏差、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尚未產生顯著效益。另外,農民社會保障質量有所改善,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農民社會保障還有很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醫療保健事業落后。一是農村地區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2015年我國因病致貧的人數占比達44.1%,已成為農村的首要致貧原因。村民家中一旦有人患病,不僅會直接影響家庭的收入,而且束縛作用明顯,不利于家庭勞動力產生經濟價值。二是醫療衛生條件差。由于基礎衛生室工資待遇低,很難招收醫務人員,加之衛生室的醫療設施配備不齊全、設備老化,導致村衛生室只能進行簡單的治療,不能保障村民治療疾病的需求。
1.3 農村產業發展滯后,返鄉就業創業難
一是項目同質化。農業項目的發展主要依賴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對農村人力資源數量要求高但不求質量。萬州區的“玫瑰香橙”“脆李”“三峽茶葉”在全國有一定的品牌效應,生產規模較大。雖然農作物、經濟作物已形成了規模化經營,但是對人員質量要求不高,基本停留在體力層面。二是缺少大型企業,無法吸納勞動力。三是創業風險高。筆者走訪了返鄉創業村民李某,李某在沿海城市打了10年工,因年齡越來越大,不想在外漂泊。回到家鄉后,利用儲蓄和在親戚朋友那里借了一筆錢,自己開了一家小型超市。現在的生活談不上條件很好,但是能維持開支,現在現行壓力較大,做任何生意風險較大。
1.4 勞動力流動不暢,勞動力市場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城鄉二元體制。雖然近年來城鄉統籌發展成效顯現,但由于多種歷史原因,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進程緩慢。一是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分割,降低農民流動意愿。農村人口盡管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是很難享受市民待遇,農村進城務工人口在工資待遇、養老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問題突出。其次,農村勞動力流動需要勞動力市場提供公共服務,但現有的服務市場不健全,勞動力市場需求和農民信息獲取渠道缺乏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影響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規模和進度。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目前農村村民外出找工作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借助熟人介紹,以鄰居、親戚、朋友為紐帶介紹工作。當問及是否會通過政府組織或社會機構尋找工作時,大多數村民的答案是不會。村民表示一方面社會機構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另一方面擔心被騙,現在社會上的騙術層出不窮、防不勝防。另外,雖然現在智能手機普及率高,但是村民網上信息利用率較低,很少關注或者不知道怎么關注求職信息。
2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策
2.1 形成社會合力,激發人力資源內生動力
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為政府,企業、學校、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不足,且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整合。一是暢通信息渠道。通過多種方式,如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搭建企業和農業、農村、農戶的信息平臺,使市場需求和農村實現有效對接。二是加強企業和農戶對接。通過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方面,吸引企業到當地落戶。鼓勵企業為農民提供教育培訓,增強培訓的實用性。三是加大學校與農業的對接力度。各個院校增加涉農專業,增強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實踐性,讓農村吸引到高素質人才。
2.2 加大財政投入,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2.2.1 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整體來看,農村的人力資源素質在不斷提高,但是與國家發展速度、農村發展需要還有較大差距。一是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優秀的教師可以傳遞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完善農村教師利益保障機制,提升激勵水平。對于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要提供機會讓其發展,并兌現當初的承諾,以留住人才。
2.2.2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國內外研究發現,職業教育對于農村家庭收入的提高有較大作用,平均回報率約27%[2]。因此,農村職業教育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起著重要作用。積極引導各類扶貧資金和財政支持農村職業教育事業發展,重點支持一批區域內特色產業與支柱產業發展的職業院校及相關專業建設工作,提高相關職業院校和專業的基礎能力建設水平和服務能力[3]。
2.3 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平,加強健康保障
習近平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農村的醫療服務水平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是當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一個強壯的身體,才能從事工作,才能讓人才留在農村生活工作。通過資金支持、人才引進、培訓機制等多種方式,讓農村能吸引、留住醫務人員。加之為農村配備基本的醫療設施,讓村民在當地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2.4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健全服務市場
2.4.1 提升勞動力的市場服務能力。政府出臺多種措施保障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積極利用政策優勢,保障勞動力輸出、輸入。農民因信息渠道不暢通、就業技巧缺失等多種原因,出現企業與農民直接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對此,要通過完善職業介紹體系,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幫助農民積極就業。
2.4.2 鼓勵農民工創業。一是擴寬融資渠道,解決資金難題。對于農民來說,創業的難題是啟動資金,通過金融機構提供小額貸款,在行政審批等方面為他們提供高效、便捷、細致、貼心的服務,來解決資金難題。二是培育創業帶頭人。在村民中選取有經驗、素質較高、踏實可靠的人作為培育對象,讓他們發揮帶動示范作用,并帶動其他農戶發展,以創業帶動就業,再以就業促進創業,形成良好的循環機制[4]。
3 結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需要。因此,需要逐漸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通過政策支持、企業扶持、教育醫療投資等多方面的扶持,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升農村人口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小靜.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探析[D].天津:南開大學,2018.
[2]姜麗美.多維視角下教育精準扶貧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1):97-99.
[3]于鳳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問題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8):204,230.
[4]馬熠輝.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我國農村地區貧困問題研究[J].經貿實踐,2017(1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