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廣東省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為研究對象,圍繞景區依托型鄉村的基本特征,分析龍山村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運用全域旅游發展思路處理好開發與保護之間的矛盾、構建良好互補共進關系、制定合理的旅游發展模式和利益連接機制、注重女性旅游人才培養等解決對策。
[關鍵詞] 鄉村旅游;景區依托型;生態管控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2-22-3
在我國鄉村旅游火熱發展和“旅游+精準扶貧”脫貧模式推動的背景下,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發展潛力巨大,但處于生態管控區下的景區依托型鄉村一方面享受著景區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由于生態環境管控抑制了其發展[1]。如何協調好開發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尋找一條可持續的和諧發展道路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本文以廣東省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為例,分析龍山村旅游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類似的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參考。
1 相關概念
1.1 我國鄉村旅游的特征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游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按鄉村旅游開發形態分類,我國鄉村旅游可劃分為農家樂型、農業園型、特色村落型、度假村型、依托景區型和鄉村專題型[2]。
新常態下,我國的鄉村旅游主要呈現以下特征:①游客偏好于具有獨特景觀的鄉村地域或者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鄉村;②游客偏好于體驗性、多樣性、原汁原味的鄉村旅游產品,即“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并且愿意為品質消費;③鄉村旅游已成為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推手,旅游發展扶貧不但能拉動貧困鄉村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而且能提高貧困鄉村內生發展動力,提高村民素質,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1.2 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的特征
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是指在成熟景區的邊緣,以景區為核心,依托景區的客源和鄉村特有的旅游資源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活動。成熟景區巨大的地核吸引力為區域旅游在資源和市場方面帶來發展契機,周邊的鄉村地區借助這一優勢,往往成為鄉村旅游優先發展區[3]。
相較其他類型的鄉村旅游,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主要呈現以下特征。一是具有較好的自然生態資源。該類型的鄉村一般處于擁有優異的地質資源的景區內部或周邊,因此自然生態環境通常都較好。二是具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依托景區的發展及區位優勢,該類型鄉村的市政基礎設施、環衛保障設施都較為完善。三是擁有一定的客源人群。依托景區的吸引力,該類型的鄉村能實現客源共享。四是易實現資源互補。通過開發模式的差異化打造,能將鄉村與景區有機融合,實現景觀資源互補。五是在生態控制的要求下易受到發展抑制。一般景區的生態環境都有較嚴格的管控要求,可建設用地稀少,這易與鄉村村民發展意愿產生矛盾,抑制了鄉村旅游發展。
2 研究區概況
廊田鎮龍山村位于樂昌市東北18 km處,村域面積1 273.5 hm2,距武廣高鐵樂昌站14 km,距廣樂高速樂昌出口20 km,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地形地貌呈現四周高、中間底的特點,以變質巖地貌、低山中山、陡坡峽谷地形等為主要特征;地處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共有6個村民小組、163戶,常住人口556人,村民人均年收入7 000元,人員流動大,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占比達30%;產業以林業、農業為主。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傳統節慶活動有六月六廟會。由于水庫的建設,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主要的旅游資源有國家3A級風景景區——三龍谷、飲水水源保護區龍山水庫、中溫型溫泉龍山溫泉、國家級林木基地龍山林場。根據現狀調查,目前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旅游產品類型以觀光型(森林觀瀑)、休閑型(溫泉養生)旅游產品為主,但旅游配套的規模等級較小且品質不高。就旅游六要素完善度而言,“娛”“購”“游”類型產品比較缺乏。截至2016年,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接待游客10萬人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旅游人群規模,客源市場以當地區域及珠三角地區游客為主。
目前,旅游產品經營以政府和企業為主導,村民參與度不高,缺乏相應的社區合作機制,村民的旅游服務技能及旅游服務意識仍然缺乏,因此旅游經濟帶動鄉村發展效果不明顯。此外,由于旅游產品單一和經營不善等問題,導致游客人數逐年減少。為此,政府計劃收納兩大旅游產品龍王潭景區、龍山溫泉的經營權,重新招商引資打包升級。
3 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旅游產品單一,造成市場競爭力不足
目前,三龍谷景區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仍處于初級階段,即以觀光型類別的旅游產品為主,缺乏體驗型產品,休閑型旅游產品由于經營不善而處于停業狀態。總體而言,三龍谷景區旅游產品多樣性、層次性不高。當地產業農業、林業與旅游結合度不足,鄉村缺乏相應的鄉村旅游產品及活動,最終導致現狀游客市場綜合競爭力不強。
3.2 景區與鄉村未建立起良好的合作發展關系,造成旅游發展緩慢
調研發現,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并未在景區旅游規劃發展中有明確的旅游發展定位,也未曾參與任何形式的旅游開發活動,即景區與鄉村未建立起良好的合作發展關系,缺乏統籌的發展路徑,造成旅游發展緩慢。
3.3 生態管控和土地規劃不合理抑制鄉村旅游發展
通過對村民的訪問及問卷調查發現,村民對鄉村旅游抱有極大的熱情,但生態管控和土地規劃不合理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鄉村旅游發展。其具體體現在龍山新村范圍位于龍山水庫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且從屬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保護區的實驗區范圍,因此鄉村旅游開發活動都處于較為嚴格的生態管控中。而一些可利用的建設用地布局于遠離鄉村的位置,可利用性差,造成建設用地指標浪費。
3.4 鄉村內生發展動力不足
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與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正面臨空心化現象,青壯年人力資源流失和老人、小孩留守等社會問題,造成鄉村生產力不足,部分土地和民居處于閑置狀態,導致鄉村內生發展動力不足。
4 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基于現狀問題及鄉村旅游發展趨勢,運用新的旅游發展思路,探索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三龍”發展模式——在遵循生態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優化調整土地利用布局,深刻挖掘農業、林業等生產要素,積極開發低碳、無污染“體驗型”旅游產品,如生態觀光、森林探險、溫泉養生、民俗村韻、農耕體驗、戶外健身拓展和采茶體驗等生態旅游產品。政府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優秀的旅游企業,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學的旅游合作發展模式,確保村民參與到旅游開發活動中,并從中獲利。此外,政府應積極培養村內女性旅游服務人才,提高村民整體素質。對于閑置民居及農田,則可以進行租賃改造升級,打造具有民俗風情的民宿和農耕體驗園。
4.1 運用全域旅游發展思路,科學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發展離不開當地優美的生態環境,所以鄉村旅游的發展也應符合生態環境管控要求,運用全域旅游發展思路,在旅游產品開發上應以生態型、活動性、低碳型產品為主,積極引入不占用建設用地指標的木屋、房車住宿型旅游產品類型,充分利用及改造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閑置民居及農田,在保護與開發中尋找一條和諧的發展之路。
4.2 構建景區與鄉村的良好互補共進關系
基于現狀景區與鄉村旅游發展關系未聯動的情況,重新梳理好景區與鄉村在旅游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及旅游服務功能,構建好互補共進的發展關系。其中,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在空間功能上應起到銜接、補充、完善的作用;在產品開發上,應實現差異化、多樣化發展。
4.3 制定科學的旅游合作發展模式,完善旅游服務配套
隨著我國“精準扶貧”工程的開展,景區依托型鄉村擔任著旅游扶貧的排頭兵。這就要求在旅游發展中,要制定好科學的旅游合作發展模式,確保鄉村能深度參與整個旅游開發活動并能從中獲利。
另外,需要完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特別是“娛”“購”“游”“廁”方面的配套設施,增加景區標識系統,美化道路景觀,提升配套服務設施的品質及服務水平。
4.4 培養女性人才,促進內在成長與外部多元助力
鄉村的旅游發展離不開人才投入,但面臨村莊的空心化現象,人力緊缺卻是不爭的事實。對此,政府應注重對村內青年女性的旅游服務技能培養。國家貧困報告顯示,中國農村女性的貧困程度高于男性。而一個家庭中母親的素質幾乎決定了這個家庭成員的素質和發展水平。因此,提升女性素質和技能水平不僅有助于填補鄉村人力資源緊缺的情況,而且對農村整體人口素質的提升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4]。通過推動女性角色的自身發展促進內在成長動力的形成。
另外,鄉村旅游發展離不開外部資源的支持,政府和企業在發展初期應擔任好帶頭作用并逐漸過渡到共同合作模式,建立好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5 結語
景區依托型鄉村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在鄉村旅游火熱發展和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扶持下面臨著極大的發展機遇,但同時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面臨著生態管控帶來的發展限制、旅游發展定位不明確、未與景區形成互補共進關系、村民缺乏旅游發展獲利渠道以及旅游服務人才匱乏等發展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需要因地制宜,運用全域旅游發展思路,在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明確鄉村旅游發展定位,構建鄉村與景區良好的互補共進關系,制定好合理的旅游發展模式和利益連接機制,確保村民能深度參與旅游活動中并從中獲利。政府企業還應積極培養鄉村年青女性解決旅游人力資源匱乏等問題,最終走出一條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脫貧致富。因此,以樂昌市廊田鎮龍山村為例對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發展情況進行研究,將有助于為景區依托型鄉村發展或有生態管控要求的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張雄一.景區依托型鄉村發展研究:以張家界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6(34):160-166.
[2]孫小貝.鄉村旅游產品類型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5(5):42-43.
[3]林巧,楊啟智.精準扶貧背景下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扶貧的困境及對策:以四川省宣漢縣雞坪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7):84-86.
[4]胡柳.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