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茂盛 張凌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社會逐水而生,遇水而居,水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水患,興水利,賦予水工程文化內涵,將提升水利工程的品質,成為傳播水文化的有效途徑。本文重點從水工程文化的理解,水工程文化的實踐應用,水工程文化的展望,交流水工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融合與應用,展示水工程文化成果。
【關鍵詞】水文化理念;水利水電工程規劃;實踐應用
一、水工程文化的理解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古老文明伴水而生,因水而興,千百年來水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生相成。水工程文化作為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涵蓋水的地域特征、自然屬性,更體現了人們對水的認知和行為,是融合科學與審美、功能與效益、環境與保護、傳承與發展等于一體的綜合研究領域。如今,水利水電工程已不僅僅是灌溉、發電、防洪、供水、旅游、航運等方面的傳統工程概念,生態、環境、人文、歷史等新的要素持續融入工程規劃設計之中,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更是將水電工程建設提升到綠色發展的高度,使之不僅成為造福一方的經濟產業,同時還要實現與生態的和諧共生,實現對當地文化歷史的傳承發展。
二、水工程文化在規劃設計中的定位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水東北公司)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在水利工程項目前期規劃設計中,堅持綠色設計,深入發掘當地文化脈絡,融入水工程文化元素,賦予其多元內涵。
一是堅持綠色設計。中水東北公司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思路,確立“綠色設計,預防污染”的環境方針,貫徹生態保護設計理念,將工程規劃與環境保護實現有機結合,始終堅守空間均衡的重大原則,努力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水的和諧相處。
二是注重歷史傳承。深入發掘水利工程文化內涵,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底蘊,講好水工程文化故事,做好水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將現水工程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是著眼社會需求。水利工程在保證防洪、發電,改善區域水生態、水環境基礎功能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創新設計理念,以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創造良好活動空間為目標,建設宜產宜居的良好生態環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水工程文化在實踐中的融合與應用
中水東北公司在學習傳承水文化歷史,將水文化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設計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以工程項目為例進行介紹。
(一)傳承歷史,保持水文化遺產鮮活的生命力。紅色歷史遺跡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是歷史的又是當代的,是凝固的也是發展的。紅色水工程遺產與其他紅色文化遺跡內核是一致的,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記載。中水東北公司在工程實踐中堅持深入研究,擴寬水文化遺產“活化”渠道。
豐滿水電站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位于吉林省境內松花江上,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被譽為“中國水電之母”,承載著中國水電建設的歷史。豐滿水電站始建于1937年日偽時期,當時堪稱亞洲第一,是20萬中國勞工用生命之軀建設起來的,可謂“一層大壩,一層白骨”,是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掠奪中國資源、強征奴役中國勞工的真實記錄。豐滿水電站重建工程啟動后,中水東北公司本著歷史再現與景區和諧并存的理念精心籌劃,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克服各種制約因素,解決諸多關鍵技術難題,確定了世界首例老壩部分拆除、下址重建的規劃方案,老壩中部拆除120米寬豁口過水,兩岸部分予以保留,建設觀光平臺。松花江的豐滿峽谷口上將出現“一址兩壩”的世界水電建筑史上奇觀,老壩將作為歷史遺跡,記載日本帝國主義奴役中國人民的屈辱歷史。在壩址下建立的豐滿水電站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歷史材料,再現了豐滿水電站各階段建設發展狀況,成為集工程宣傳與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的教育基地。
(二)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水文化名片。水系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市民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城市水環境工程項目的規劃中,中水東北公司本著對地域文化特點的理解和尊重,在設計規劃中統籌考慮工程需求和工程所在地文化特征,尋找契合點,研究制定符合城市水環境和水文化保護利用的方案。
哈爾濱是中西文化百年交融的典型代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了城市多元文化的風格,兼具深厚的東方文化內涵和濃郁的歐陸風情。哈爾濱松北區自然條件獨特,水資源豐富。在哈爾濱松北水系項目的規劃設計中,中水東北公司對水資源、水環境、水系自然條件等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研究和規劃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哈爾濱特色文化底蘊,沿襲哈爾濱“以水定城”的規劃理念,因地制宜整合現有灌排體系,以水生態環境修復和綜合整治為核心,構筑松北發展框架,以點串線,打造水文化生態長廊,形成“一軸、兩心、四片”的空間布局:“一軸”,以松花江沿江風景長廊為代表的濱水景觀文化體系;“兩心”,以開陽湖和壽星湖為依托的湖城文化和以紫薇湖、福星湖為依托的濕地城文化;“四片”,冰雪文化區、歷史文化區、地域文化區、現代科技文化區。構建了“水與人零距離、文化氛圍濃厚、園林景觀優美、生態效益持久”的生態型居住休閑區,為市民休閑娛樂創建了良好環境。吉林松花湖旺起鎮湖濱人工濕地建設項目貫徹生態治理理念,建設植被緩沖帶區、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區、湖濱濕地生態區及生態塘區,改善了松花湖水環境質量,入湖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恢復了湖濱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改善了濕地及其周邊的景觀效果,成為保護松花湖水質的一道生態屏障。一塊人工濕地,使得旺起河匯入松花湖區域生態環境重新回歸自然,也使旺起鎮、豐滿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綻放出新的生機。
(三)融古于今,讓文化歷史從書本中走出來。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依托悠久歷史、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人文生態系統打造的生態景觀旅游項目,成為各地規劃的主要方向。在錦州市小凌河和女兒河水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上,中水東北公司著力在實現歷史文化傳播、水生態文明、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服務功能上下功夫。
錦州市有著兩千年的建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中水東北公司在“兩河”城區治理工程項目設計之初即確定了“修復河道生態功能,擴展公共休閑空間,打造宜居城市名片,造福市民惠及百姓”的規劃目標,充分挖掘錦州歷史文化和城市地域環境特色,利用錦州四山環抱的地形地貌、小凌河連接老城與海洋新城的獨特自然條件,將生態景觀與人文歷史景觀融為一體開展生態環境改造和水環境治理。錦州“兩河”生態水環境治理工程已成為遼西地區規模最大、標準最高、功能最全,集生態帶、文化帶、旅游帶、安全帶、休閑健身帶“五帶合一”的城市水景觀,沿河道兩岸游覽,紅山文化、古化石文化、遼太祖建城、明清松錦大戰以及近代義勇軍進行曲發祥地等文化印記順序串聯,猶如翻開一部錦州的歷史文化長卷。
四、水工程文化的展望
水生態工程的建設給各地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改善了生態環境,提升了區域品質。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在加強生態治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勘察設計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創新,持續改進和提升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理念,助力新時期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堅持踐行新時代治水方略。當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作為水利工作者,要探索研究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水資源的新變化和水利實踐的新發展,站在科學角度研究和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妥善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科學規劃、綠色設計、適度開發,保障水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穩定性,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
二是加強水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我國水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分布廣泛,是寶貴的歷史資源之一。在水利工程規劃中,水利工程從業者應主動承擔起傳承和發揚水文化、保護水歷史的責任,根據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內涵、地域特色,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與保護、利用與開發,讓歷史從書本中走出來,融入市民生活,使水利工程成為傳承歷史、展現文明的鮮活載體。
三是提升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品位。水利工程規劃應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旅游需要、涵養水源、修復生態、完善城市功能等基礎上,加強文化創新,避免內容單一、形式雷同現象,堅持高起點規劃,創新治水理念,充分發掘工程所在地水文化脈絡,將水文化的傳承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展現新時代治水興水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殷柏慧.哈爾濱松北區生態水系規劃[J].風景園林師, 2010.
[2]馬云.基于水文化傳承的水利風景區規劃研究[D].蘇州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