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 當下我們正處于信息化、大數據時代背景之下,這個時代發展需要一大批精通大數據的人才,但是對于相關人才的培養卻有很多的不完善之處,本文結合大數據時代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談了談如何做好大數據人才培養工作,希望給相關工作開展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 大數據 人才培養 實踐策略
一、引言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人才提出了高標準,如何培養符合時代特點的高素質人才,解決對專業大數據人才的緊缺問題是我們目前所要解決的難題。
二、大數據人才需求背景
(一)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
2017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召開了中央政治局研究會。我們必須推進布局,主動規劃,審查形勢,深入了解大數據的發展。并肯定中國在發展大數據產業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其余問題,推動國家大數據戰略走向高峰。并有助于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促進數據資源的開放和整合,確保數據的安全性,逐步將中國建設成為數字化國家。這樣,它將為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二)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自2016年以來,緊密引入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各部委,各級省市政府先后出臺了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涉及產業轉型,政府治理,科技研究,產業支持和安全等。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數據政策規劃正在逐步擴展到主要行業和子應用領域,這表明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已進入大規模應用的真實階段。
(三)數據企業規模不斷增長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建設智慧城市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口號越來越高,各種新型企業逐漸出現,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辦公促進了企業產生更多的新型數據,這都需要大批大數據分析人才來講潛藏在數據中的深層價值挖掘出來。
三、大數據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具體而言,大數據人才獲取大數據是首要任務。收集和整理大量數據并將其存儲成為后續行為和決策的數據庫。此外,大數據人才的數據分析能力也是必要的。逐步進行加載,轉換和選擇的過程,并使用合理的模型和方法分析數據。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分析報告,成為支持決策形成的數據基礎。最后,大數據人才的團隊合作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單靠個人不可能完成數據分析的任務,有必要與其他人一起實現既定目標。但是,在這個階段,從事大數據行業的人基本上可以說他們都是中途學習,很少有人經歷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從2016年開始,針對中國的大數據“人才短缺”的現狀。中國的高校創建了“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本科專業。專業課程體系完備,涉及數學,統計和計算機,以滿足復合型人才的市場需求。
四、促進大數據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建議
(一)加速大數據人才培養
國內高等教育學府要盡快建設完成關于大數據的本碩博專業設置,完善人才供應管理體系,為設置相關專業的大學制定招生和師資引進方面的優惠政策,給予資金補助購置專業設備,以大數據專業和其他專業之間的結合培養綜合性高素質人才,實現和全社會的有效對接。
(二)優化大數據分析教師隊伍
大數據技術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有完善的課程設置,還需要有一大批專業的教師做人才培訓支撐,目前高校內相關的教師比較少。但是國內很多大型互聯網技術企業已經有不少這方面的專業實踐型人才,比如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等,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把學生安排到相關企業中進行實踐學習,直接接觸前沿應用實踐,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也有利于對這一新進學科的相關理論體系進行創新,提高人才培養的實踐性,知行合一。
(三)整合創新教學內容
應打破現有的單一教學內容,創新豐富課程內容,培養復合型人才。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的能力,教學過程以實踐為主,以網絡平臺和信息平臺相結合為輔,注重培養學生短期學習能力。為保證大數據專業人才質量,應在學生完成學業后制定相應的資格標準,推動不同層次、類型大數據資格認證制度,定義完整的技能、知識評價制度體系,使大數據市場健全發展。
(四)進一步完善大數據實驗平臺
對于大數據人才培養,要建立基于大數據的重點實驗室和數據管理平臺,爭取上級教育部門的專項資金支持,同時爭取對高級大數據人才的引進資金,培養大數據人才的統計職能,提高實踐效用,除了要求其理論技術精湛以外還要熟悉本行業以及相關的業務需求,對此要加強資金力度和提高相關實訓基地數量,給沒有實際經驗的學生提供實訓平臺和基地。
五、結語
隨著全社會對大數據時代到來的重視,相對應的人才培養工作提上日程,結合目前對大數據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培養現狀,要全力做好大數據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能夠在大數據發展領域中爭得頭籌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為南寧北部灣人才金港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黃晉.關于大數據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
(45):201-203.
[2] 王國胤,劉群,夏英,等.大數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7(10):25-28.
[3] 王小紅,張麗麗,周明.大數據時代下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