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佳?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在思維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致使交流過程中,出現誤解和障礙。因此,譯員應該在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策略實現有效的溝通。筆者就其參加哈爾濱國際時裝周的口譯經歷,探討口譯中的文化差異和應對策略。
關鍵詞:國際時裝周口譯;傳統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翻譯為語言文化等不同領域的交流搭建了橋梁。但是由于各國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導致在翻譯過程中文化沖突的處理成為翻譯領域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哈爾濱時裝周口譯現場,筆者經歷了不同類別的文化沖突,并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進行處理。因此,本文以時裝周口譯中的文化沖突為案例,分析口譯中文化障礙及應對策略,以期在今后的口譯實踐中,能夠給讀者以啟示。
一、口譯中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
在國際時裝周口譯中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思維方式
一般來說,西方文化屬于線性的理性思維方式,而中國文化屬于螺旋性思維。因此,譯員應盡量避開思維方式的差異所產生的溝通障礙。如:在時裝周開幕式講話中,譯員需要給外方設計師翻譯講話主旨。如果講話內容過于冗長空泛,譯員應該對講話內容進行重新梳理,適當地刪減重復空洞的表達,才能夠讓設計師了解講話的實質內容。如果譯員不加處理,照搬翻譯,外賓會對講話內容不知所云。
(二)行為習慣
中西方之間的行為習慣差異在時裝周口譯期間也較為突出。例如,主辦方負責人安排譯員通知幾位歐洲設計師大會開始時間在上午九點。譯員如實告知設計師會議時間。但是,開會時,幾位外方設計師都來遲了半個多小時。當譯員和他們溝通時,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九點”意味著“九點半到十點”。因此,譯員在溝通時間時,一定要考慮中西方時間觀念的差異,做好預設,避開交往中的障礙。
(三)傳統習俗
在時裝周口譯中,經常會遇到由于中西方習俗不同所引發的文化沖突。比如,飲食文化方面的差異。法國設計師與中方的接待人員溝通關于晚餐的安排時,中方負責人說,晚餐安排在四點,地點在酒店餐廳。當學生口譯員告訴法方設計師時,對方很詫異,說:“The 3:00-4:00 pm is our lunch time.”這時候,口譯員應該和雙方都進行溝通,說明中國的晚餐一般在四點到六點,而法國的晚餐時間較晚。這樣才避免在口譯中出現尷尬的局面。
二、口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現象的策略
依據時裝周的口譯案例,在處理文化沖突時,譯員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化解文化沖突所產生的誤解,其中,包含解釋法、省略法和改譯法。
(一)解釋法
漢英屬于不同的語系,在文化歷史背景、文化心理結構、思維風格等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口譯時,當直譯不能使聽眾理解其含義時,可以對源語的文化現象進行適當的解釋以便于聽眾的理解。例如,當中方負責人與外方設計師交談時,提及到一些成語時,很多情形下可考慮用解釋法傳譯。例如,“百花齊放”,可譯成:“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which normally means all schools of thoughts contend for attention.”
(二)省略法
中國人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喜歡用謙辭和套話,而西方人的表達更注重邏輯,因此,譯員要注意使用省略原則實現更加有效的溝通。如:中方代表出于對外賓的尊重,經常用一些禮貌性的謙辭,像“對于各國設計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可簡譯成“Welcome all to Harbin Fashion Week.”再如,中方領導對外賓們說:“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可譯成:“Your suggestions are welcome.”,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三)改譯
由于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為避免文化沖突所產生的誤解,口譯中的許多表達可進行改譯。例如,在時裝周晚宴中,主辦方領導對外賓說,“款待不周,請諸位多多包涵。”可改譯成“Help yourself,please.”再如,中方領導說:“各位來賓,大會馬上就要開始了,請就坐。”可以改譯成:“Ladies and gentlemen,attention please.”
三、結語
在時裝周口譯實踐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體現得尤為突出,筆者和學生依據其口譯經歷,共同探討和總結其口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和應對策略,期望對于后續的相關實踐和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王淼.英語基礎口譯[M].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7.
[2]張燕.文化差異對口譯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