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洪濤
【摘 要】本文論述新課改背景下高職市場營銷教學面臨培養目標與定位不明確、“雙師型”教師缺乏和教學手段單一、校內外實踐教學方法單一、校外社會實踐收效低等問題,提出突破高職市場營銷課改瓶頸的策略:明確專業目標定位,提升專業的核心能力;加強“雙師型”教師培育,鞏固育人主體;改革教學內容,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探索更豐富的實踐教學新途徑,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 市場營銷? 課程改革? 瓶頸問題? 突破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087-02
當前,我國市場營銷行業面臨著人才供需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一方面需要探索“以需求引導教學”的教育方針對策,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新課改實施的現狀分析效果與瓶頸問題。新課改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理念,顛覆了傳統的教學主體,其對應的出發點已不再是構建完整的學科體系,也不再將學科知識的系統性作為高職專業化教學的課程內容。越來越多人提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方針對策,這在教育工作與教學任務的探索中確定了全新的模式。新課改在高職院校專業教育工作中的實施,讓企業成了繼學生與教師之后的主體,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更好地結合理論與實踐,也給予其更多的機會學以致用,提高實踐能力。高職市場營銷課程是一門特殊的專業課程,其必須緊密結合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整,尤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強調對學生職業素質與實戰能力的培養。因此,市場營銷課程一線的教育人員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新課改的要求與實施的情況,同時掌握當下市場營銷行業的最新動向與人才培養需求,才能更好地從事該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
一、新課改背景下高職市場營銷教學面臨的瓶頸問題
(一)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目標與定位不明確
長期以來,高職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以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環節訓練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營銷專業理論知識和社會所需實踐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學生能從事企業市場營銷和推銷等應用型的工作。從這個目標的要求來看,這給高職市場營銷人才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即培養目標過于寬泛,在專業定位上并不明確,且受到了傳統教育模式影響,還存在將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目標相混淆的情況。
(二)“雙師型”教師缺乏,教學手段單一
我國一些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嚴重缺乏“雙師型”教師,有市場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這暴露出教學過程中的弱點,即教師在教學時因缺乏實踐工作背景的支撐而不具備理論實踐結合的深入剖析專業知識點能力,因此課堂上常出現教師以講授為主,在采用其他教學手段時往往是點到即止,有其形而無其神,即使選入了一些案例,大多也是傳統典型的案例,不具有突出性,缺乏時代氣息。很多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單純的知識感知與理解上,在問題思維的開發、哲理的啟發以及潛能的誘發上給予學生的不多,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三)校內外實踐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培養實踐能力的模式
新課改背景下不少高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引入了“工學結合”思想,并且在院校中開展各種實踐教學活動,但在突破瓶頸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效果還有待提高。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還沒能真正形成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習實訓有效指導的模式,也缺乏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而這樣的現狀距離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師資要求相距甚遠。還有一些院校的專業教學只教授理論知識,完全不開設實踐教育,不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無法突破實訓教學遭遇的瓶頸。
(四)校外社會實踐收效低,學生參與性不高,與社會脫節
高職院校實驗室不足、實訓條件不能完全滿足要求是新課改實施背景下遭遇的瓶頸。在尋求改善的過程中,一些高職院校積極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使其成為拓寬學生社會接觸面、培養與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但由于校外實習環境屬于真實的工作場所,需要專業教師進行指導開展實踐。另外,學生校外實習還會與企業員工接觸,便于學生在模擬借鑒中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但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存在一些問題,如校外實習基地被更多地當作實習場所,發揮實習的作用;還有的企業單位在對專業學生的培訓中過于保護企業的利益而不讓學生接觸實際的營銷事務,注重維護商業機密等,導致學生的校外社會實踐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二、突破高職市場營銷課改瓶頸的策略
(一)明確專業目標定位,提升專業的核心能力
在面向高職市場營銷的專業人才群體教學時,教師只有明確市場營銷專業的市場定位,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核心能力,逐漸建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定職業教學目標,才能培養出符合當前社會職業需求的人才。從國家教育規劃的角度來看,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生不但要掌握全面牢固的文化知識和營銷理論,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勝任各大企業營銷工作,并掌握一定范圍的組織策劃能力,確保在企業經營環節、管理環節或是推銷營銷策劃環節都能勝任工作。為此,應從各個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培養環節著手,對現有的高職課程體系營銷專業核心能力進行重新定位,需要考核的內容包括團隊合作能力、市場調研能力、客戶營銷信息管理能力、產品識別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談判能力等,要緊密圍繞市場營銷專業的核心能力,以此為基礎構建課程培養體系。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培育,鞏固育人主體
對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而言,企業、學校、教師應該成為育人工作的三大主體。近年來,我國的改革教育工作在提升企業與學生個體的方向努力,如一些物流企業、傳媒企業營銷部等已經為學生提供真實有效的工作過程情境,但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依舊不可替代。結合課改的教學要求,高職教師還需要具備更有廣度與深度的專業理論知識,并強化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自我專業培訓和實踐參與課改,才能培養出具備高技能和全面知識的專業型人才,才能與專業對口、與社會需求相符。此外,高職院校也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制定一系列具有激勵作用的措施為人才發展提供保障。
(三)改革教學內容,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市場營銷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重點要放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上,因此對應的教學內容則要根據市場企業與社會的發展實現調整和更新,過去陳舊、典型卻不突出的教材內容必須舍棄,瞄準國內與國際的最新理論和最新行業動態,引入課堂中開展教學工作。同時,還要確保教學知識具備完整性與系統性,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使其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新課改中的高職市場營銷教學要動態地呈現當前流行的營銷理論與市場行情,絕不能像傳統教學中以講授營銷知識點為基準,要通過實訓模塊和圍繞理論實訓的方式進行講授,跳脫出基本概念、方法的處理,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決策能力,擴大學生知識面,使其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
比如在學習“分銷渠道的管理”等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要反思傳統教學課堂上應用的方法,如單純理論性講解、案例講解與分析等,這些形式更多是理論的學習,教師需要改革教學內容,確保理論性分析的多樣化,并加強理論結合實踐的創新,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關于“分銷渠道的管理”知識,教師可以引入家電產品銷售渠道的變革與發展的材料讓學生知曉和掌握,學生明白了家電產品傳統的經商渠道,再了解過渡中的零售性渠道,再到現代化的電商銷售等,通過思考列舉出傳統銷售模式與新興銷售模式應用的優勢對比,分析利弊,從而逐漸掌握渠道管理的方法。為此,教師還可以引入“微商思維”的內容,讓學生從日常應用的手機朋友圈中摸索其他微商開設微店、商品銷售的方法,著重分析探討家電微商宣傳和銷售渠道。學生則從小飾品等著手,通過實踐親身嘗試微商的角色,從而掌握現代化電子商務銷售的渠道與方式,對其展現的優勢與管理的核心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實踐中尋真知,才能真正掌握市場營銷專業的理論知識。
(四)探索更豐富的實踐教學新途徑,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職市場營銷的學習離不開實踐,無論新課改前后,實踐都應該成為該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必須以學生市場營銷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準,借鑒國外職業教學的經驗,積極開啟校企合作模式,讓學生深入到市場營銷活動的現場,并與合作企業達到深度合作的協議,構建成熟而完善的師生一體化職業能力培訓體系。比如筆者在學生理論學習上升期將專業學生與本地的瑞寶麒廣告傳媒企業開展校企合作,該企業的廣告覆蓋至全廣西92%的大巴車車載電視,專為乘客受眾提供,因此營銷專業的學生在實踐中需要鍛煉與不同產品商打交道的能力,結合產品商不同功能和面向不同受眾市場的產品主推大巴車載廣告的傳播功能與廣告服務,同時直接與公司內部影視部進行合作,更好地串聯影視部的創作與產品商之間的需求滿足,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回歸到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工作上,教師需要將重點放在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職業能力中,一方面,根據市場營銷的職業培養目標與當前市場的就業需求,積極為學生提供融入社會實踐的發展平臺,提高其職業技能與水平,確保每位學生都有足夠的機會鍛煉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讓企業有動力參與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開發全新的人才市場,讓企業拓寬人才招攬渠道,打破過去實習式的壟斷局面,從而提高校企合作以及學生實踐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當前新課改實施背景下,高職市場營銷課改開展工作遭遇了瓶頸,這就要求參與其中的專業教師必須充分重視這個問題,緊密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特點,以及新時代對專業學生的發展需求,積極尋求瓶頸突破策略,提高高職市場營銷人才的培養效率,確保高職院校能夠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人才。
【參考文獻】
[1]趙煒.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市場營銷教學改革的研究[J].中國職工教育,2013(12)
[2]朱茂宗.對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學改革的思考[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
[3]張曉飛.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改革初探[J].雞西大學學報,2013(5)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