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永紅
[摘要]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相符合,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重擔,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打造適應新課改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關鍵詞]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學習金字塔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并提出的。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教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因為只有自己吸收了,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之后,你才能去教會別人,也才懂得應用。教別人知識,就是要當老師,讓學生成為課堂的老師,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習目的性、知識重要性教育,通過學習成果反饋利用,適當表揚與鼓勵等慣用措施,對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有一定積極作用。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強化學生的理論思維,實現學生的均衡教育,引領學生的活動方向,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并對學校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常坐到學生的位置上,讓他們站在三尺講臺前,思考和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這種角色互換,變教學為導學,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開拓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只有轉換角色,和學生一樣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育的內容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在每一個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具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七年級學生的教學重點是集體主義教育,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集體的進步也體現著個體的鍛煉成長。同時,重視集體中的民主與自治,發掘集體對個人成長的價值,強調集體對個性的豐富與完善,引導學生學會過集體生活,使集體主義教育向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要求的方向拓展。剛升入初一的學生活潑好動,課堂學習注意力堅持不了多久,如果教師一味說教,學生會感覺枯燥,精神就會溜號。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講,發表自己的見解,一開始會有一些羞澀,經過一學期的鍛煉,學生們再走上講臺,就表現得很有自信了。具體步驟:第一步布置課前預習內容,上課再給五分鐘時間進行知識整理。第二步將教學內容分解,一個學生分配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一堂課約4~6人上臺講課。如《中學時代》這一課,學生先自我介紹,說出優點,然后互相認識;了解自己所在的中學是什么樣子的,可以通過課間去實地考察,然后講給大家聽;學生說自己由小學生變成中學生,有哪些變化,有的學生會說身高、相貌、聲音等生理上的變化,有的學生會說自己性格、氣質等心理上的變化,還有的學生會說自己懂事了、長知識了。無論哪種變化,教師都要給予積極的評價,進而引導學生悅納,接受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揚長避短,激發自己的潛能。第三步由學生和教師給上臺講課的學生打分。評分規則由學生和教師一起制定,包括聲音、教態、所講內容、紀律和板書等共十分,由小組學生和教師共同打分,取平均分,打分的學生要說出打分的依據,學生們特別認真,打分很公正。每次講課的分數都加在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中,學生特別踴躍上臺講課。第四步用大約十分鐘的時間由教師進行總結,對教學內容做適當的補充,充分肯定上臺講課學生的優點,指出不足之處,耐心指導。
經過一年的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迅速提升,從開始的念書到后來的講解。針對個別說話就臉紅、聲音顫抖、不愿意講課的學生,就讓他在上課前講一個小笑話,經過幾次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個階段:八年級學生的教學重點是走進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責任,崇尚法治精神,以社會生活為核心,遵守社會規則,引導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社會事務、實現人生價值。經過初一的鍛練,到了初二基本的教學流程學生都已經掌握了,隨著教材內容的加深,講課的難度也在加深,每次講課的人數定為1~3人,提前布置好講課人員,每名學生大約講10分鐘左右,講新課前給所有學生10分鐘的時間預習整理,教師利用10分鐘左右時間補充案例和漏落的知識點。講課所得分數依然加入期中、期末試卷成績中。如《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學生能夠從生活情境出發,感受社會管理、生產、交通和公共場所等領域的秩序,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需要遵守規則。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食堂、宿舍和間操過程中遵守規則。教師做課外知識的補充:遵守社會規則分為兩種形式,即基于他律的遵守和基于自律的遵守。學生還處于他律階段,需要從他律向自律轉變。在他律階段,人們也可以很好地遵守社會規則,但他們遵守規則的原因來自外在的壓力,一旦外在壓力消失或減弱,他們就傾向于逃避規則。自律的人則不把規則當作“異己”的力量,而是對規則有高度的認同感,并以能夠按照規則來行動而感到一種崇高的體驗,因而能夠自我約束。自我主宰也就是從被動的“我必須如此行為”,轉變為自覺的“我應該如此行為”。教師的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實現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成為規則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維護者和積極改進者。
八年級的“小老師”能夠通過案例說明教材的道理,通過讓學生閱讀、回答問題,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然后總結知識點,更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因為時間有限,要求學生回家備課的時間不要超過半個小時,每個學期一個人講1~2次。學生常常在書中標注重難點,還會找一些課外資料補充教學。對于不愿意上臺講課的學生,只給他布置一段或者一頁的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經常上臺講課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顯著增強,成績也提高了。
第三個階段:九年級學生的教學重點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思想主軸,全景展現中國騰飛的歷史進程、取得的偉大成就、面臨的時代挑戰和做出的積極應對,做自信的中國人,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思考自己未來人生的發展道路。九年級學生面臨中考,任務重,時間緊迫,自學講課的時間縮減為15分鐘左右,剩下的時間進行習題練習。每一節課前安排3~5分鐘的時政播報,由學生自選時政新聞,能夠說出新聞體現教材哪一方面知識,養成關注時事、了解國家大事的習慣,擴大視野,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思考和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如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講完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還要講出與教材的聯系點,如中國的對外開放,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中國的一帶一路;中國的國際地位,愛好和平、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等。每次講完都要鼓勵學生,學生每次都會認真準備時政播報。由于教學模式的創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優異成績。
需要指出的是,把教學放手給學生不是隨意、任意,而是有選擇的。一是課型的選擇必須適合學生的“學”;二是教師在示范授課時應該有針對性地做好指導工作;三是角色定位必須正確,即小老師與所有學生一樣,始終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和學習活動的組織者。
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說過:平庸的老師只是敘述,較好的老師是講解,優秀的老師是示范,偉大的老師是啟發。“滿堂灌”的課是最糟糕的課,讓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和吸收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享受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唐勁松,王秋英.走進美國課堂:美國中小學教育觀感[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