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莉
[摘要]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認為,合宜的教學內容是好課的底線。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如何選擇合宜的內容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扎實、有效,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關照單元導讀,宏觀把握教學內容;緊扣學段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強化語用意識,創新開發教學內容;尊重學生視角,適度選擇教學內容。
[關鍵詞]教學內容;單元訓練;學段目標;合宜選擇
王榮生教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對語文教學來說,我以為教學內容更為重要、更為關鍵。”當下,有些語文課堂看似師生交流非常熱鬧,互動積極,但如果教學內容存在問題,即使教師教學技藝再高超,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教學價值也十分有限。那么,如何選擇合宜的內容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扎實、有效呢?下面就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為例談一談。
一、關照單元導讀,宏觀把握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重視知識點建構的過程,倡導主題教學。我們要以主題為線索,開發和重組相關的教學內容。人教版課標本中的教材每個單元都是圍繞同一個人文專題組合而成。要上好一個單元的課文,首先要有明確的單元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往往編者會在單元導讀中明確,所以,解讀好單元導讀對制定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提煉教學內容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學參考書中的單元目標只能參考,如果過于空泛或不能體現本單元的重難點,寧可舍棄。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初識魯迅”專題中的一篇課文。圍繞該專題,編者設計了這樣一段單元導讀:“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讀一些魯迅的作品或魯迅的文章,觀看和魯迅有關的影視作品。”編者的意圖不難發現,就是引導學生學習魯迅寫的文章和他人寫魯迅的文章,為學生打開一扇走進魯迅世界的門窗。教師在教學時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在認真閱讀中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領會魯迅先生崇高的精神,還要習得描寫人物的方法等。在這個單元大方向的指引下,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可涉及以下教學內容。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魯迅的崇高品質。2.找出文中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運用習得的一些學習方法加以理解。3.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神態、動作、語言描寫等。4.拓寬視野,閱讀其他人回憶魯迅的文章,更加真實、立體地認識魯迅。
在學習單元課文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單元導讀,從整體入手,宏觀把握,緊扣單元訓練點,把相關教學內容鏈接成一條教學線索,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
二、緊扣學段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新課標在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明確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篇章結構教學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作者寫作思路的整體彰顯。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部分與部分之間正好以空行為標志,把文章分成了五個部分。課文第一大部分先寫伯父逝世后,“我”親眼目睹很多人去悼念他,然后巧妙地引出了關于伯父生前小事的回憶,分別敘述了笑談《水滸傳》、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四件小事。通篇閱讀下來,不難發現,這篇文章把魯迅逝世后受到很多人愛戴的場景放置到開頭,后面幾個部分都是在回憶魯迅生前的幾件小事,這種敘事方式是倒敘,即把“果”置于開篇,把“因”滯后,這樣安排給文章設置了一定的懸念,極大地激起了讀者的閱讀期待,也使篇章結構富有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單調。
針對這一篇章結構的特點,在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和感悟文章內容,并結合課后題說說第一部分與其它部分的聯系,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悟出倒敘這種構篇方式。隨后我選取了如何運用倒敘的寫作手法來構思習作的教學內容。比如,寫難忘的一件事時,可以把事件的結果放置文章的開頭,之后再交代整個事件的經過。例如,“在我的抽屜里珍藏著一支鋼筆,每當看到它,就不由得想起令我難忘的一件往事。”這樣開篇既設置了一定的懸念,又自然地引出事件的經過。倒敘除了先交代事件的結果這一種類型外,還可以把事件中比較精彩的片段先置于前文,如寫《一次難忘的拔河賽》時,就可以這樣開篇:“一二三,一二三……操場上的吶喊與助威聲一浪高過一浪,原來我們年段正在舉行激烈的拔河比賽,雙方隊員的實力不分上下,欲知詳情如何,聽我慢慢道來。”把精彩片段調前可以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勾起讀者的閱讀愿望。這樣的教學內容符合高年級的閱讀目標,同時,也做到了學以致用,實現了“用教材教”。
三、強化語用意識,創新開發教學內容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耳熟能詳的老篇目了,特別是文章的第一段,很多讀者都很熟悉,敘述了魯迅逝世后在萬國殯儀館里,社會上不同身份的人都來悼念他。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了解作者寫這一段是先簡單寫社會上許多人對伯父的愛戴,再重點寫“我”對伯父的愛戴。在此基礎上,我在寫法上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先進行全景描述,就是“面”的描寫,再重點描述“我”的感受,也就是“點”的描寫。作者就是采用點面結合的寫法,寫出了“我”對伯父的深切懷念與愛戴。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是該部分很重要的教學內容。接著,我用課件出示一些場面描寫的精彩段落,讓學生找出里面的“點面”“面點”“點面點”等。最后指導學生用習得的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寫廣場、大街、操場等場面。
在一個段落里能進行言語訓練,在一個詞語中同樣也能拓展開發出一些教學內容,為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服務。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在回憶伯父救助車夫的事情時,描寫車夫的外貌用了“飽經風霜”一詞,教師可以點撥學生展開想象:車夫飽經風霜的臉究竟是一張怎樣的臉?隨即,出示課件,讓學生根據屏幕上提供的一個開頭“那位車夫才三十多歲,可……”寫幾句話,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一詞,又對學生進行了人物外貌描寫訓練,突出了單元訓練重點,可謂一舉多得。
四、尊重學生視角,適度選擇教學內容
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不少的教師容易犯概念先行、政治主題壓倒一切的錯誤。在解讀文本時非常認真,可謂是借鑒了很多資料,生怕遺漏掉細節,影響學生對魯迅這一偉大人物的感悟。例如,在教學“笑談《水滸傳》”的內容時,有部分施教者很關注該語段的最后一句“那天臨走的時候,伯父送給我兩本書,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約翰》”,借以拓展課外資料:《表》和《小約翰》都是外國人寫的兒童讀物,它們都是魯迅先生利用休息時間為孩子親自翻譯的,可見他時刻關注著少年兒童的成長。這樣的解讀可能對感悟魯迅偉大的形象有幫助,但卻有強加給孩子之嫌。周曄回憶這件小事,初衷是懷念一個和藹可親、善于婉轉教育孩子的伯父,至于伯父送給她的兩本書,只要是兒童讀物都是合理的,不必深入去挖掘、無端拔高人物形象。不妨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多讓學生關注事件的細節,即用一系列動詞把助人的真誠和細膩描寫出來,做到言意的巧妙融合。這樣的教學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鞏固了人物描寫方法等知識點。
綜上所述,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明確“教什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多下一番功夫,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做到大膽取舍、精心選擇、不走彎路,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省時、高效。
參考文獻:
[1]李秀芬.構建語文課堂知識生成觀——兼評語文知識教學的三個課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1,(11).
[2]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的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黃春聯.深入文本,想象感悟[J].考試周刊,2010,(09).
[4]辛曉明.走近魯迅:從何處出發[J].湖南教育(中旬),2010,(06).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