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曉燕 編輯/青鳥

何曉燕女,上海市東方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擅長高脂血癥、高血壓的診治,以及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綜合治療和管理。從事心內科臨床工作2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作為“三高”之一的“高血脂”已變得越來越常見。由于“三高”短期內可能并不會導致明顯癥狀,故往往不太被重視。但若是不加以重視和控制,遠期往往會讓人進入不可逆的疾病狀態。如何看血脂化驗單?
一般體檢的時候會做血脂檢查,至少包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項目。
甘油三酯,除部分遺傳因素外,跟飲食的關系密切,過于油膩的飲食之后,甘油三酯會明顯升高,并會影響各項血脂指標檢測的準確性,這時候需要控制飲食后復查血脂情況。甘油三酯嚴重升高,會導致急性胰腺炎發作風險增加,需要積極藥物治療。甘油三酯輕度升高,可以先飲食控制。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壞”膽固醇,它會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一步造成血管狹窄和器官缺血。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就會引起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就是通常所說的冠心病。積極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顯著降低冠心病風險。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我們通常說的“好”膽固醇,它的降低說明了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大,升高則是件好事情,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
常用的降低甘油三酯的藥是貝特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是他汀類藥物。由于肝臟對血脂的代謝在夜間比較旺盛,所以這類藥物一般都建議患者晚上服用。另外,還有兩種藥物也是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一個是依折麥布,可阻止膽固醇在腸道吸收的藥物,雖然效果沒有他汀類藥物強,但是不良反應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他汀類藥物聯合應用。還有一個是PCSK9抑制劑,它是皮下注射用的針劑,操作比較簡單,患者可自己在家注射,每兩周只要注射一次,國內剛剛上市,但價格比較貴,而且目前屬于自費藥物。
不是一發現血脂高就一定要馬上吃藥,要先查查有沒有引起血脂升高的因素,能不能去除病因。
排除其他可糾正的繼發性因素后,就需要生活方式的干預,必要時再啟動藥物治療,控制血脂水平。首先是生活方式干預,比如清淡飲食、加強運動、控制體重。其次,藥物治療很重要,通過服藥可以控制血脂,但不是根治,通常需要長期服用。貝特類和他汀類藥物主要的不良反應是肝酶和肌酶的升高,但發生率并不高;即使發生了,一般停藥后短期內就可自行恢復。但為了用藥安全,服藥前要完善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的檢測,服藥過程中要注意有無肌肉酸痛等不適,需要定期隨訪檢查。通常在首次服藥4一8周進行一次血液學復查,以后每3一6月復查一次血脂、肝酶和肌酶的情況。
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心血管病的風險。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是否合并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否吸煙等危險因素,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不同患者的心血管病的風險不同,降脂治療的目標和用藥選擇都是有區別的。比如一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應當把低密度膽固醇降低到1.8mmol/L以下;而一個沒有任何疾病和危險因素的年輕人,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到4.1mmol/L就可以了。鑒于血脂及高膽固醇對人體心血管系統的嚴重不良影響,高脂血癥的患者有了胸悶、胸痛一定要重視,要及時就診檢查,明確有無冠心病。
血脂升高并非好事,但也不必緊張。找醫生,找原因,明確控制目標,堅持干預措施,定期復查隨訪。做到這些,血脂升高也就不再可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