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大倫 編輯/樂然

《道德經》十二章有一句話:“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什么叫“為腹不為目”?這“腹”和“目”當然指的就是肚子和眼睛,它們到底有什么區別?
當你肚子吃飽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吃了。你不會一頓飯吃12盤紅燒肉,吃半盤或者幾塊就膩了。你吃窩頭、饅頭,吃3個飽了,不會一下吃12個進去,沒有人這么干,這是肚子。
肚子跟我們的生命什么關系呢?肚子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我們脾胃吸收了食物的營養物質,再轉化為各種能量。我們人能活著,我們身體的軀干正常運作,是靠我們肚子吸收的營養物質,再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所以肚子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脾胃,肚子吸收的營養物質是我們身體健康的關鍵,是構成我們身體的最重要的東西。
眼睛有什么特點呢?老子講的“目”指的是欲望。“眼睛”沒有滿足的時候,它不斷地要獵奇、不斷地看,眼睛是我們頭腦里欲望膨脹的一個窗口。我們看到了人家的名車,“哎呀,這車好,我要有該多好啊”“這名馬我有該多好啊”“這名牌衣服多好啊”,“眼睛”一看起來就沒底了。
比如說,肚子讓我們身體活得好、活得健康很容易,讓我們每天快樂也很容易。特別是我們在饑餓的時候飽餐一頓,那種深深的快樂和滿足感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體會。但是這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把我們的欲望勾起來,那可不得了。同學一聚會,“哎呀,他公司都上市了”“都買賓利了”“買幾套別墅了”……“不行,我要拼命”,于是開始拼命了,白天晚上干活,到處鉆營等,你說身體能不受累嗎?
再比如說,我們吃東西其實不需要那么多營養,我們吃碗米飯或者面,加點青菜和肉,滿足肚子基本就夠了。但是“目”中的欲望可不是這樣,這“欲望”一看燕窩、鮑魚,“魚翅做這么好!”“哎呦,紅燒肉也太香了吧!”這一看了不得。結果怎么樣?開始往里吃,結果導致身體百病叢生。

有一天,我碰到一位非常胖的朋友,他家里親屬就跟我說:“你能不能勸勸他,他這理論就不對。”他持的什么理論呢?他說:“但凡你想吃的,就是你身體需要的。”別人還駁不倒他,他說的好像也有道理,“你想吃的就是身體需要的”,所以他就看見想吃的就吃,吃得特別胖,血壓高、血脂高,兩個眼睛通紅。這狀態明顯不對,可是理論上怎么解釋呢?
我說:“并不是你想吃什么就是身體需要什么,因為欲望是無窮的。你想吃的東西多了,但是你身體反應是比較慢的。”比如說桌上有紅燒肉、鮑魚,有一大堆東西,你都想吃,肚子它是不知道的,你吃了一盤紅燒肉,其實已經飽了,但是肚子的反應會慢一拍,這時候你還在往嘴里放。也就是說,肚子它是不會說話的,你就是不斷快速地往里裝,這肚子反應很慢,等肚子覺得撐了,吃進去的食物已經超量很多了。
我們中醫有句話叫“胃強脾弱”。就說有的人胃功能特別強,可以不斷往胃里攝入食物;脾是起吸收作用的,裝進胃的東西超過了脾的吸收和運化能力,也就是你攝入進來的這些東西它消化不了。結果怎么樣?這種人多半都會腹瀉,“嘩嘩”往外瀉,這是身體的本能反應,是“腹”和“目”的關系。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話能帶給我們什么啟發?“為腹”指的做事本身,“為目”是為各種欲望做事。老子告訴我們做領導要去堅持做事本身;欲望應該看成是副產品,我們不要去追求它。而生活中沒有智慧的人,往往會被這個“目”牽著鼻子走,往往會把人生帶領到一個錯誤的方向。
如果我們能把“目”和“腹”這個人生的關系擺正了,會發現做事會順利很多。當你為眾生做奉獻、謀利益的時候,不必擔心,總有一天,各種回報會來到你的身上,但是你心里要特別清楚:我不是為了這個回報去做事的。把為了欲望而去做事的人生態度拋棄掉,堅持正確的人生方向,扎實地做事,這樣的人生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