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憲 編輯/丙丁

馮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上海市服裝研究所總工程師,參與過《學會修飾打扮》《生態紡織的構建與評價》《智能紡織品開發與應用》等10余部專著的編撰工作,并發表過60余篇專業論文和100多篇科普文章。現為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科普講師團講師、上海市科技項目獎勵評審專家(紡織專業)。
在1822年第一張照片于歐洲問世之前,繪畫一直是形象化記錄人物、生活及事件的一種重要方式。觀賞流傳至今的一些歐洲繪畫名作,尤其是一些肖像畫,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那個地域特有的氣息。從服裝文化的視角出發觀賞這些畫作,更能看出服裝由簡單變為繁復的歷程,從而發現一些細節上的精致與精美。

該畫名為《蒙娜麗莎》,世人皆知,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繪畫作品。由意大利著名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于1503年開始創作,至1507年完成,代表了他繪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畫中人物系一位名叫麗莎·喬宮多的中年女子,她是意大利佛羅倫斯與托斯卡納的格拉迪尼家族成員,于少女時期嫁給了一位絲綢商人(后來成為當地官員),育有六名子女,過著舒適無慮的城市有產階級的生活。畫中女主人公坐姿優雅,笑容微妙,顯得十分端莊、穩重。畫家的創作很好地處理了精致與含蓄的辯證關系,使人物豐富的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巧妙結合,尤其是面部那種如夢似幻的嫵媚微笑表情,產生一種難以衡定的韻味,被后人冠以“神秘的微笑”,探究不止。雖說是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富庶,但從畫面中她著裝打扮的形態上看,并沒有特別的修飾與炫耀,外套系輕薄型的紗質面料、敞領口款式的寬松套袍結構簡單,內衣是質地稍厚的絲緞質面料,袖口款式精巧、合體,很好地襯托出女主人公稍有些豐腴的身材,而黑色與暗褐色的面料色調與人物皮膚細膩質感、膚色和發色也十分協調,整體性很強。從中不難看出,那個時期歐洲服飾的用材及款式結構是比較簡潔的。


此幅畫作名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肖像》,是由十八世紀著名法國肖像大師讓·巴斯提斯·梵·露于1780年創作的。畫的是15歲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畫中的他面色紅潤嫩白,甚至還帶有幾分稚氣,但他身姿挺拔、優雅,身穿刺繡裝飾軍裝和金屬護甲,攜有佩劍,足蹬馬靴,顯得十分英武。他左手叉腰,右手伸出扶著單筒望遠鏡,且食指前指,其意表示廣闊的疆土均在本人的掌控之中。身前高檔、精致的雕刻案臺上放著他的王冠、頭盔和權杖。從畫中可以看到金質圓形的王冠上鑲滿了白色鉆石,份量估計不輕。因為古代歐洲有“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古訓,故王冠一般都會較重。他著裝打扮的特點是,通過豐富的色彩和精致的刺繡,體現出高貴的皇族身份。加上足蹬皮靴的色彩,在他身上一共出現了五種顏色,分別是白、中藍、銀色(護甲)、金黃色和紫紅色(刺繡鑲邊)。而護甲、袖口及領口處刺繡鑲邊的運用,更是提高了其制作的精美與高雅,斜披于身上的寶藍色勛章緞帶更是突出了他的特殊地位。這里還需關注的是畫面中出現的披氅,從材質上看,它使用了細羊羔毛皮和絲絨材料,在縫制方式上采用了繡花與鑲釘技藝,顯得十分精致與奢華。所謂披氅是高級將領或武士體現其統領身份,且穿脫方便的一種特殊服裝。披氅在戰場上穿著,白天可以擋風,夜晚入睡時可以保暖。
此畫名為《畫家與她的女兒》,由法國著名女畫家維吉·勒布朗于1787年創作,屬于一種自畫像作品。她出嫁之前的名字是伊莉莎白·路易絲·維瑞,是著名肖像畫家巴斯特爾·維瑞的女兒。在家庭影響下,維吉·勒布朗從小酷愛畫畫,并成為知名畫家格瑞茲的學生,后來嫁給一位古畫收藏家同時也是畫家和畫商的勒布朗先生,從此便以“維吉·勒布朗夫人”之名活躍于畫壇。她天賦極高,生性聰慧,又受父親、師長和丈夫的熏陶和幫助,終于成為那個時代為數較少的女性畫家中的佼佼者。維吉·勒布朗的肖像畫致力于人物的外形特征和性格的刻畫,女性畫家特有的細膩、精致、優雅和豐富的情感躍然畫上,筆下的各式人物充滿個性,真實感人。這幅畫在服飾文化上面傳遞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在十八世紀,絲綢面料儼然是富庶人家服裝的標配,畫中女主人公的裙裝及圍巾便明顯地展示出這一點,無論是暗綠色的圍巾,還是暗紅色的套裙,因光線折射體現出來的絲綢軟緞面料所特有的光澤,能讓觀者一目了然。其次,從中能夠了解到那個時期歐洲上流階層女士,借助服裝款式修飾身材的方法。從畫面中能夠清晰地看出,女畫家穿著的是一件束腰曳地長裙裝,即可以通過收緊后身當中部位的網格狀束帶,達到突出腰部纖細的美感。另外,這類裙裝通常還會在臀部裝有撐架,使得該部位向后呈現圓潤突出的造型,與纖細的腰部形成強烈反差,從而夸張地表現出女性軀干的曲線美。

此畫名為《勃羅日里公爵夫人像》,由法國新古典主義繪畫代表、著名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于1853年創作。該畫描繪的是一位端莊優雅的貴族婦人,自然地依靠在座椅靠背上的神態。畫面中座椅靠背上的披肩(或圍巾)、手套和扇子等物,似乎表示她正準備外出或剛從外面回來。在表現手法運用上,作者將人物的皮膚的質感處理得惟妙惟肖,造型豐滿圓潤,線條柔美流暢,色彩清純恬淡,襯托出女主公的高雅氣質。同時,在服裝、飾物以及座椅外套的質感描繪上,也十分精到逼真。現在看這幅于一百六十多年前創作的作品,畫面上那種自然的光感,以及描繪的細膩程度猶如是一張現場拍攝的彩色相片。從畫中女主人公的著裝打扮上看,已比較講究奢華與高貴,無論是質地精致、華貴的綢緞禮服,還是繡有花邊的羊絨質地的披肩(或圍巾),以及與服裝配套的手套、扇子,還有頭飾(色調與禮服相同)、項鏈及手鐲、戒指,都透露出不同于平民階層的修飾格調,顯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裝扮,以便能夠與其所謂顯赫、高貴的身份相稱。這幅畫中的服飾還透露這樣的信息,即所謂的時尚化與個性化早已在那時的法國上流社會流行開來。
右邊這幅畫叫做《薰衣草之王》(注:薰衣草在歐洲有清新、潔凈之寓義),由十九世紀意大利學院派古典主義繪畫家尤金·徳·布拉斯創作,其父母均為生活在意大利的奧地利人。1843年7月尤金·徳·布拉斯在意大利羅馬附近的阿巴諾出生后,便隨父母去到威尼斯生活,后來他成為威尼斯美術學院的終身教授。尤金·徳·布拉斯平時觀察視角深入、廣泛,擅長創作表現現實生活場景的作品。通過他的創作,觀賞者可以對十九世紀中后期歐洲平民的日常生活狀態有一些直觀的了解。此幅作品的畫面描繪的是一名年輕女工在離城鎮不遠的河邊洗滌織物(或服裝)的情形:她的面容安詳且帶有微笑,表明正在心情舒暢地從事手頭的工作,而無袖的上衣和挽起下擺的裙裝也很契合她所從事工作的需要,給人一種干練和富有經驗的感覺。從服裝文化的視角,通過對此幅作品的鑒賞,還能夠了解當時意大利威尼斯地區城市平民的著裝水平。從材質上看,她們所穿衣物大體上是以棉、麻類織物為主,檔次顯然要比貴族或所謂上流社會低得多;從面料整理技術運用上看,染色及印花已經能夠在平民服飾上得到運用(畫面反映裙裝上有一些暗紅色小花朵印花),可見起源于十七世紀英國的紡織工業化生產技術,由于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成果得以在平階層普及;出于勞作需要和生活環境條件的制約,那時平民階層的服裝款式上看比較簡練,沒有過多的修飾性,這一方面也與所謂的貴族或上流社會階層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帶有樸實、節儉和貼近自然的特點。
以服裝為聚焦點,分析研究這些歐洲歷史上著名畫家的肖像畫,不僅可以得到文化藝術審美方面的知識與享受,而且有助于了解那個時代、那個地域服裝文化演繹與變化的歷程,通過發掘有關材質、設計、款式、技藝運用等專業內容,可以擴大視野,不斷豐富關注者個人對于服飾歷史和文化的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