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亦弛 編輯/甄知

張亦弛心理治療師、精神分析傾向的心理學者。(英)埃塞克斯大學精神分析博士在讀、碩士,(英)倫敦Tavistock 臨床進修,(美)堪薩斯大學心理學本科。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這里說的媽媽指的是媽媽的功能。爸爸也可以給孩子帶來媽媽般的溫暖,所以精神分析理論中所說的媽媽,其實也包括了爸爸,指的是孩子的養育者。
在談容器媽媽前,我想先來談談負容器媽媽。首先我來解釋一下容器這個詞。它是比昂從榮格那借來的一個專業詞匯:Container。通俗地說,比昂把媽媽比喻成了一個容納孩子無法承受情緒的容器:媽媽是杯子,孩子的情緒是水;媽媽是精神子宮,孩子的情緒是子宮內的嬰兒。
負容器媽媽是一個無法承受和消化孩子焦慮、恐懼情緒的媽媽。這樣的媽媽在表面看來可能是一個強勢的媽媽,會表現得很憤怒、很堅強;她也可能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生怕沒有照顧好孩子,而過于頻繁地照料孩子。
媽媽表面的強勢、憤怒和堅強,其實是對她自己內心和孩子傳遞給她的脆弱和無能感的逃避和掩飾:內心太脆弱了,一點情緒風波就能喚起她強烈而失控的負面情緒。這樣的一個媽媽的內心深處其實是一個無法運作的容器——一個破碎的杯子和精神子宮。她對孩子表達的強勢和憤怒的背后其實是她自己的恐懼:她害怕孩子帶給她的負面情緒,她更害怕面對的是自己無法消化、承受孩子和自己負面情緒的破碎精神子宮,與其所帶來的毀滅性后果。
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其實也是一個破碎容器。過度照料孩子的媽媽傳遞給孩子的其實是非常強烈的焦慮、無能感和控制。媽媽過度焦慮的是自己和孩子的無能:在她眼里,孩子是一個無法照顧自己的、懦弱的個體(和媽媽黏在一起的個體)。但媽媽以為孩子是無能的這個感覺其實是她內心無助、無能的映照。從根本來講:破碎的容器媽媽無法容納、消化的是她自己內心的無能感。

過于強勢和無微不至的媽媽造就出來的孩子一般依賴性很強。在這樣的母嬰關系(或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中長大的孩子的內心有非常強烈的無能感。當然,不同孩子應對內心強烈無能感的方式可能會有些不同。一些孩子可能表面上就顯得非常依賴:年齡不小了,但還是指望他人幫忙做飯、洗衣服、改作業、交電費。另一些孩子表面卻顯得非常強勢和憤怒(和媽媽一個樣),他們給人的印象仿佛是:這人真厲害,幾乎全知全能了。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兩類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是無盡的無助感。第二種孩子和第一種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多了一個對自己內心虛弱感的否認和掩飾。
負容器媽媽也許很強勢或無微不至,但這些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可看到她們內心容納負面情緒的缺失。當孩子對媽媽表達自己心里的焦慮、失落、憤怒、抑郁等情緒時,負容器媽媽的一些反應是:沒有回應,忽視孩子的表達;變得非常憤怒和焦慮,并說孩子是個窩囊廢;告訴孩子說他不應該感到這些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是虛假的;承受不了了,之后走掉,逃跑了。

(1)沒有回應的媽媽讓孩子/嬰兒覺得:“為什么我這么難受了,媽媽卻一點感覺都沒有?”孩子會懷疑自己或母親的存在或真實性。這樣被孩子內化的媽媽是一個“死了”的媽媽。這樣內化后的媽媽在一些來訪者的夢(晚上的夢、白日夢或清醒夢)里時常會呈現為以下或類似情景:一個冷冰冰躺在棺材里,面色蒼白的女性。
(2)非常焦慮、憤怒和叫孩子窩囊廢的媽媽造就出來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我前面說的依賴性人格。
(3)說孩子不應該有負面情緒的媽媽被孩子內化后,會讓孩子時常不相信自己的感知和感覺。當他內心有情緒時,他會感到其不真實性。因為情緒情感是每個人的一部分,當情緒情感被認為是不真實的時候,孩子對自己的存在意義的真實性就會有所懷疑。在治療室里,來訪者有時會說:“我就覺得我自己不真實,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雖然我理智上知道我的生活是真實的,但我總覺得我活在虛假的錯覺世界里。”
(4)承受不了、跑掉的媽媽會加強孩子內心的恐懼、不安和內疚。“媽媽跑掉一定是因為我傷害了她,我這么做多么不應該啊!我一定是一個怪物、壞人”。這個孩子對自己內心的攻擊和迫害成分有著非常大的恐懼:“一定是因為我的攻擊太強烈了,所以媽媽被嚇跑了。”這樣內化后的負容器媽媽在孩子心中是一個脆弱的形象:一個易碎的玻璃容器。這樣一來,孩子長大,每當遭遇困境時,孩子的精神經不住輕微動蕩,一下子就精神崩潰了。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請不要把這些解析當作定論。對表象的解析是千變萬化的。這就是心理科學和非心理科學的不同之處。心理科學又可以被稱作主觀科學、主觀現實。精神分析治療的意義不在于下定論。每個人的主觀現實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找一個平均值般的解析實在沒有什么意義。對解析的有效性的判斷不應該是其定論性,或證偽性。主觀現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證偽的。人類心靈無時不刻不在演變和進化,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時候實證心理實驗在不同文化或時代重復時,得不到完全一致的實驗結果。而我們應該是看這個解析是否能觸碰到這個坐在你面前的獨特的來訪者的心靈現實(他內心的苦痛和創傷)。
我上面談了一些負容器媽媽的表現。那么,容器媽媽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這個真的不好回答。一個片面的回答是:容器媽媽不是負容器媽媽那樣的。在孩子的負面情感投注的面前,她是一個堅定而溫柔的媽媽:堅定而不強勢,強勢其實是脆弱的表現;越是脾氣大,其實情感越脆弱。
(1)媽媽的堅定給孩子帶來的是一種心靈深處的安全感。當孩子看到在輕易打垮自己的情緒情感面前的媽媽沒有被其摧毀時,他獲得的是一種非常踏實的感覺。反之,負容器媽媽給孩子帶來的是心里總懸著的感覺。內化后的容器媽媽的堅定在孩子后天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外在世界動搖孩子內在世界的時候,容器媽媽的堅定是孩子內部世界的定海神針。當這個定海神針沒有被足夠好地內化時,我們看到的就是:因為成績、事業、戀愛、婚姻不順心而抑郁、自虐、自殺的人們。反之,當定海神針在孩子心中定住了的時候,他們在生命困境中總能最終渡過難關。我相信:如果你仔細觀察和回想,定沒定住的人們你都曾打過交道。
(2)媽媽的溫柔也是非常重要的。溫柔的意思是不去反擊孩子的情感暴力,以暴制暴只會產生更多暴力和創傷,溫柔的媽媽包容孩子的暴力。她在無意識層面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我可以承受你現在還無法承受的情緒。媽媽在這里,你的‘壞情緒’是可以被我接受的。”當媽媽的溫柔被孩子內化后,孩子在無意識層面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是:“我的‘壞情緒’是可以被我自己接受和消化的。它們是可以被允許在我內心存在的。”
堅定代表著媽媽不會被摧毀,而溫柔代表著媽媽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在媽媽的堅定帶來的安全感之上,她的溫柔更加穩固了這種內心深處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一種緩緩而又源源不斷的溫暖感覺。就像在寒冷的冬季,有人為你沏上一杯溫暖而不燙嘴的綠茶。當你喝下這杯茶時,手、腳和心都是暖暖的。

當容器媽媽的溫柔和堅定被孩子成功內化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就會有一定的底氣和膽量去嘗試和現實媽媽的分離。和媽媽的分離代表著孩子獨立性的形成。獨立性的形成進一步幫助孩子和父母分離。同時,此分離進一步幫助孩子內化容器媽媽。獨立性的形成不是用教條教育和鍛煉出來的。內在擁有一個足夠好的容器媽媽的孩子長大后會自然而然演變成一個非常獨立的人,并不斷探索自己多姿多彩的世界。反之,一個內化了負容器媽媽的孩子則沒有足夠的底氣去嘗試分離,因為世界讓他感覺太不安全、太多危險。這樣的一個孩子不管以后多大年齡,他其實一直沒有很好的和父母分離。
擁有負容器媽媽的人常常無法和現實中的父母分離;或有時和他們貌似分離了,其實只是找到了一些替代品:把自己的伴侶和孩子當爸媽,自己只是個巨嬰。擁有容器媽媽的人和外在父母才可能真正分離。容器媽媽會一直陪伴著孩子:小的時候,容器媽媽在孩子體外照顧孩子;當孩子長大后,容器媽媽在孩子體內,以內化形象的形式照顧孩子。
負容器者一生會焦慮地向外尋找缺失的容器;而容器者會做自己的富足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