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良(上海市中醫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 編輯/蘇二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是一首家喻戶曉,已吟誦了千年的唐詩名作。詩句雖短小雋永,但意境優美、語言明白曉暢,是當今兒童啟蒙讀物中最常見的詩作句之一。
“春眠不覺曉”,顧名思義是指春天的夜晚甜甜地睡,不知不覺就到天亮。按照天人合一理念,從冬天步入春天,從夜長晝短漸漸地轉化成夜短晝長,氣候日漸轉暖,此時人會感到困倦、疲乏、頭昏欲睡,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春困,它是因為季節交換給人們帶來的生理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應。其中,也含有一些病理傾向,比如大腦缺氧、缺血,所以說某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現。
對少年兒童來講,“春眠不覺曉”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處于見“風”長的小孩,睡得著才長得快。但是,同時也得明白,早睡早起有益健康。

目前,不少成年人和部分青少年因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不覺曉”。最多見的不良生活習慣是晚睡或熬夜,它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一種危害身體的不良習慣。當今,常出現一些不正確的認知,如熬夜晝補;夜深人靜,做事有靈感、看手機有味道等。其實,這些皆不宜。筆者提倡尊重自然,合理作息,順應四時,有益健康。人們的學習、工作、勞動必須遵循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不是日出而息、日落而作。違反規律,時間一久,必然疾病叢生。研究表明:一般睡眠時間以晚上9—10點至次日早上5—6點為正常睡眠時間。一夜睡7—8小時,一般不得少于5—6小時。長期熬夜的人,最明顯的表現是面色無華、精神不振。皮膚會逐漸受損,引起一系列的皮膚問題,如膚色黯淡,起痘;白晝總有睡不醒的感覺。加之,熬夜者通常喜歡吃夜宵,夜晚進食不但會使人難以入睡,還會使白晝食欲不振,造成營養不均衡,誘發肥胖。
春季養肝最適宜,可飲用菊花枸杞茶、決明子山楂茶等平肝陽;可食用胡桃肉、黑芝麻、桑葚子等補肝陰;還可輔食黑木耳、甲魚、胡蘿卜、豬肝等補肝血;食用綠色時令蔬菜,如馬蘭頭、枸杞頭等清爽之品,以達清肝安神的作用。
在春季三個月,還可順時泡飲枸杞菊花茶,吃些蓮子米仁紅棗湯,以及補充些牛奶、雞蛋等高蛋白食品。必要時,辨證論治,靈活運用疏肝醒脾的湯藥及小膏方。配合適當的戶外活動,有利于改善大腦的缺血、缺氧,防治“不覺曉”所導致的嗜睡、睡不好導致的不寐等。
春天來了,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陽光,溫暖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同時,注意動靜結合、體腦并用,順應節氣變化,合理調整人體適應自然的能力,避免疾病發生,從而達到順應四時、好寐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