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源鎬 編輯/易可
2018年金秋十月,我們前往新疆踏上為期15天的游程,新疆的美景可與世界著名的景點相媲美,阿爾泰山一點也不遜色阿爾卑斯山,安集海大峽谷與科羅拉多大峽谷同樣壯觀??墒?,更吸引我的是蘊藏在北疆的可可托海的稀有礦藏,我們團的導游小楊神秘地告訴我們:“帶你們去見識一下可可托海,是新疆,也可以說是中國的藏寶洞?!?/p>
“不會是基督山伯爵留下的遺產吧?”有人開玩笑。
“那比基督山伯爵的藏寶洞值錢多了!”小楊正色地說,“它的正式名字叫‘三號坑’?!?/p>
三號坑也被稱作“三號礦”或“三號礦脈”,位于新疆北疆的富蘊縣可可托海鎮(zhèn)阿爾泰山脈的額爾齊斯河畔,可可托海在哈薩克語中,是“綠色叢林”的意思??墒?,我們眼前的“綠色叢林”卻是座寸草不生的荒山!據(jù)當?shù)貧v代鄉(xiāng)民口口相傳,阿爾泰山脈是座取之不盡的金山,但“金子”究竟藏在什么地方,老人是決不示人的,只有到了極其困難的時候,他們才會去摳出那么一點來度過危機,決不貪婪。越是這樣,人們對三號坑的好奇就越發(fā)濃烈:三號坑,究竟在什么地方?究竟蘊藏著些什么寶貝?

最早發(fā)現(xiàn)三號坑秘密的,是位蘇聯(lián)的地質學家。這位學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先是在額爾齊斯河的泥沙里,發(fā)現(xiàn)了稀有礦石的蹤跡,尋蹤逆流而上,在可可托海的三號坑附近,他四處收集或收購礦石標本,經(jīng)過層層篩選,終于確定了這里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稀有礦藏!
說來嚇你一跳: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礦種為146中,三號坑周邊居然蘊藏著86種之多!分別蘊藏在地表和地下。如今被認為奢華美麗的海藍寶石,當年在可可托海俯拾即是,從不為人稀罕。

以往,我們形容寶貝的價值,總是冠以“價值連城”四個字。可可托海三號坑的價值應該說是“富可敵國”。讓我們幫著數(shù)一數(shù)吧。
——這里蘊藏著稀有金屬鈹、鋰、鉭、鈮、銫……有色金屬銅、鎳、鉛、鋅、鎢、錳等,非金屬礦物云母、長石、石英、重晶石等,珠寶石礦有海藍石、紫羅蘭、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占人類已知有用礦物種類的60%以上。

——這里蘊藏的鈹、鋰、鉭、鈮、銫、鉬、鋮、銣、鈾、釷等稀有金屬及放射性元素,占當時我國總儲量的90%以上,其中鈹資源量全國第一,銫居全國第五位, 鋰居全國第六位,鉭居全國第九位……其規(guī)模之大、礦種之多、品味之高、成帶性之分明,舉世罕見。
——在門捷耶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上,原本沒有發(fā)現(xiàn)的7種稀有元素,是靠三號坑才填補上去的,僅此一條就足夠炫耀天下的了。
——有人在這里采到了16千克重的海藍寶石;17千克重的黃玉;60千克重的高含量鉭鈮單晶礦;500千克重的水晶塊;12噸重的石榴石;30噸重的綠柱石晶體……

可是,最先為之振奮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我們的鄰居,當時的“老大哥”。從1950年起,大批的蘇聯(lián)人涌進了可可托海,這個偏僻的彈丸小鎮(zhèn)竟然一下子聚集了4萬多人,講俄語的專家、教授,搞科研的學者,經(jīng)商的掮客、官商……各色人等挖走了我們多少財寶,至今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留下的只是堆積如山的礦渣,而善良的中國人當時對此卻一無所知。
當我們走近三號坑的時候,我們被眼前的一幕震驚了:在圍著鐵欄桿的步行道邊,一個占地面積足有四五個足球場那么大的礦坑,像一口大鍋,層層疊疊內壁懸環(huán)車道螺旋形往下,而140多米深的“鍋底”是一泓水池。雖然早已沒有了開采的痕跡,但留下開采后的廢墟,就像一塊巨大無比的疤痕。有作家形容得十分貼切:“她就像被擠干了乳汁的干癟乳房,哺育了我國的核工業(yè),償還了外國追索的債務……”

沿著崎嶇的山路,我們驅車駛向了數(shù)公里外山上的三號坑,這個坑也叫“阿依果孜礦洞”。據(jù)說,發(fā)現(xiàn)這個礦洞的,是一個叫阿依果孜的牧羊人,由此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在這里,礦洞的向導要求我們所有人帶上安全帽,因為礦洞里高不過一米八九十,布滿了凹凸不平的巖石。礦洞里,如果沒有燈的話幾乎無法前行,而洞內的“掌子面”就像貓兒洞,開采用的木柱依然撐立著,成年人根本無法站立。向導告訴我們,當年蘇聯(lián)人先是雇傭哈薩克人在這里掘挖,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政府在這里用鐵絲網(wǎng)臨時拉起了封鎖線,工程兵、退役軍人才替代了雇傭礦工。當時的開采環(huán)境十分惡劣,可以說是風餐露宿,他們是用自己的鮮血和汗水,換來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迎來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誕生?!岸斔麄兺艘刍蜃叱龅V區(qū)的時候,不少人因放射性物質患病倒下。因為缺少日曬,這里的每個人都至少患上了兩種疾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骨質疏松癥……”就這樣,三號坑硬是替國家償還了47%的外債。于是,有人又給三號坑起了個響當當?shù)拿帧肮椎V”,三號坑當之無愧!
難怪有人在三號坑前長跪不起,因為在這里掩埋著一代人的堅貞和忠魂!
一個外來的旅游者是無法詳盡描繪和講述三號坑歷史的。好在三號坑附近的可可托海地質公園里的博物館,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可以講述一段故事。

可可托海地質博物館里,一個圓形的玻璃罐里,紅絲緞上擺放著一片僅5克重的透明石片,博物館里的工作人員卻稱之為“鎮(zhèn)館之寶”,據(jù)說它是舉世無雙的“奇石”。是什么石片這么值錢,以致拿多少鉆石、翡翠也不換?這是一位名叫韓風鳴的中國工程師在三號坑里無意發(fā)現(xiàn)的。別說韓風鳴看不明白這是什么東西,當時就連世界頂級的地質學家、礦物專家也看不懂,愣是無法定名。直到1984年才被權威的國際礦物學會確認為世界上首次發(fā)現(xiàn)的新礦種。于是,按慣例要用發(fā)現(xiàn)者的名字冠名,但被韓風鳴拒絕了,他為礦石賦名“額爾齊斯石”,并捐給了可可托海地質博物館。
然而,這些稀世珍寶跟能夠制造核武器的鈹、銫、鋰、鉭、鈮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綠柱石——鈹,是運行核反應堆不可或缺的原料;銫是火箭發(fā)動機的理想燃料,人類認為精確到十億分之一的“原子鐘”就離不開銫;而從鋰礦石加工提取的同位素鋰6,更是引爆氫彈的重要動力。
從1962年起,二機部秘密派出一支部隊,從新疆鋰鹽廠押送了30噸氫氧化鋰到四川,用來提取重氫氘,它的鋰原料正式來自于可可托海三號坑,五年后,它們引爆了我國第一顆氫彈。三號坑用自己的“乳汁”一肩擔起了秘密研制中國的“兩彈一星”的重任,哺育自己的核工業(yè),另一肩挑起了“國之重擔”——償還外債。
20世紀六十年代初,正是我國經(jīng)濟困難的時刻,全國人民勒緊褲帶過日子,三號坑里掘礦的工人送出的是一車車價值連城的寶藏,他們吃的卻是參雜著麥殼、沙子的饅頭,后來到了最困難的時候,就連糊糊也吃不上了,饑餓的工人拖著浮腫的雙腿堅持上班。此刻,我們東面的鄰居日本人“好意”地告訴我們,他們愿意用糧食換我們三號坑堆積如山的廢礦渣,卻被我們嚴辭拒絕了。
目前,可可托海三號坑終于停止了開采。一些三號坑建設者的后代動情地對像我們一樣來這里的旅游者說:“你們有能力去五大洲和全國各地去旅游,我們也希望你們到新疆可可托海三號坑來看看。不必燒香,不必磕頭,來為三號坑的前輩們鞠上一躬,獻一束野花,以告慰那些無名的英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