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靜 俞建順 張潔 桑怡 劉慶生?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一種胃黏膜慢性炎癥,其病理是從黏膜慢性炎癥、腺體萎縮、化生、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逐層進展。腸上皮化生(IM)和異型增生(Dys)[1]為胃癌前病變,是從正常胃黏膜向胃癌進展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對其前期干涉是防控胃癌發生的重要方式。動物實驗表明益氣活血方對MNNG誘導大鼠胃黏膜過度增殖的細胞失去活性,可以部分逆轉胃黏膜的病理組織學變化,可通過降低胃癌前病變模型大鼠血清IL-6、IL-8水平,減少致炎因子從而使激活相應的信號通路受到抑制,使p16上調達到防治胃癌前病變的目的[1-2]。本文探討益氣活血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本院經胃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明確診斷為CAG 伴IM和/或Dys的患者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齡30~68歲,平均46.6歲。病程6~32個月。CAG16例,伴IM 36例,伴輕度Dys 1例。所有患者治療24周后均復查電子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納入標準:(1)年齡18~75歲;(2)胃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明確診斷為CAG伴IM 和/或Dys的患者;(3)近4周內未曾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及抗生素;(4)符合2002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的《中國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氣虛血瘀型;(5)無明顯心腦血管及肝、腎、造血系統等疾病;(6)志愿受試并能合作者。排除標準:(1)有胃部手術史者;(2)已確診為胃癌的患者;(3)合并有心、腦、肝、腎、造血等系統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準備妊娠,哺乳期婦女;(5)未遵醫囑規定服藥,無法判斷療效者。本項目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予益氣活血方顆粒劑(黨參、黃芪、砂仁、三七、全當歸、佛手、莪術等),早晚餐后各1次,治療24周,治療結束后于4周內復查胃鏡和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治療期間停用質子泵抑制劑(PPI)及抗生素等影響治療的藥物。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如胃脘疼痛、腹脹、噯氣、食欲減退等變化。(2)所有患者治療后于4周內復查電子胃鏡:觀察胃竇部黏膜顏色改變、血管透見性和黏膜表面顆粒樣增生情況,并于病變位置取活檢。(3)病理組織學:按常規取胃竇、胃角或胃體部胃黏膜進行病理組織活檢,常規HE染色,同一高級職稱病理科醫師進行病理學診斷電鏡觀察,并進行病理分級,標準如下:黏膜慢性炎(無固有腺體數減少或腸化);萎縮性胃炎(固有腺體減少);萎縮輕度腸化(固有腺體數減少并腸化區占腺體和表面上皮總面積<1/3);萎縮伴中度腸化(固有腺體數減少并腸化區占腺體和表面上皮總面積1/3~2/3);萎縮伴重度腸化(固有腺體數減少并腸化區占腺體和表面上皮總面積>2/3);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4)14C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接受14C呼氣試驗檢測Hp的數值。(5)安全性指標:開始治療前1周內和治療結束4周內分別檢測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和肝腎功能及心電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正態分布的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若非正態分布,采用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比較 患者治療后胃脘痛改善率,腹脹、納差率均高于治療前,治療后癥狀改善情況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x±s)
2.2 治療前后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比較 治療后胃黏膜厚度明顯增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萎縮明顯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腸化、不典型增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情況比較(x±s)
2.3 治療前后14C呼氣Hp值比較 患者治療后14C呼氣Hp值(112.07±35.60)明顯低于治療前(208.73±78.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 安全性分析 所有患者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和肝腎功能以及心電圖前后各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CAG是臨床常見病,現代醫學多認為與Hp感染、胃黏膜屏障功能、飲食、免疫因素等有關;根據其臨床癥狀將CAG歸屬于祖國醫學“胃痞”“胃痛”等范疇,其發病的病因病機復雜,病情遷延,總體屬本虛標實。中醫藥在預防CAG進展為胃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在早期控制和逆轉CAG并減少胃癌的發生是目前研究熱點。CAG發病與外感六淫、情志不暢、飲食不當和勞累等密切相關,研究發現CAG發病的關鍵在于脾胃虛弱,脾胃位居中焦,脾胃虛弱致中焦運化不利,氣機升降失常致氣滯,血行不暢致瘀;病久不愈,氣血生化不足,因虛致瘀。如“胃病久發,必有聚瘀血”,虛證貫穿疾病全程,依“虛則補之,久病入絡”理論,治則益氣活血化瘀為主。對本病的治療,其他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如益氣健脾法、化濁解毒法、清熱祛濕法等臨床上治療CAG也收到良好效果。
在自擬復方中藥益氣活血方顆粒劑中,黨參、黃芪益氣健脾,補氣行血,體現“扶正不戀邪,補虛不峻猛”的特點,砂仁醒脾和胃,三七、全當歸補血活血化瘀,佛手、莪術理氣破血,上述藥物合用,體現益氣活血化瘀功效。現代藥理證實方中多味中藥具有抗癌細胞、減輕胃黏膜損傷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黨參[3]在抗氧化、抗胃潰瘍、抗癌等方面功效顯著;李祎群等[4]研究發現,黃芪在改善CAG大鼠胃黏膜功能及炎性反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砂仁[5]具有消炎、抗氧化及調節植物神經等作用;三七[6]、當歸[7]在增強機體免疫力、抗氧化及抗腫瘤等方面作用明顯;佛手[8]現代研究證實有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癥及抑制腫瘤生長等多種作用;莪術破瘀行氣,現代藥理研究[9]證實莪術能抑制胃癌腫瘤細胞的增殖與生長,可抑制NF-KB信號通路調節作用,使相關基因和蛋白表達在起效過程中失活,防止腫瘤細胞的擴散與轉移。
本資料表明,在臨床癥狀方面,患者胃脘痛、腹脹、納差率治療后癥狀顯著好轉;胃鏡下胃黏膜病理組織如胃黏膜厚度及14C呼氣Hp數值顯著改善(P<0.01);病理組織學上的胃黏膜萎縮程度明顯改善(P<0.05);CAG在臨床癥狀上如噯氣、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方面的腸化及不典型增生治療后改善不明顯(P>0.05)。表明益氣活血方顆粒劑在改善CAG患者的臨床癥狀、胃黏膜組織病理學及14C呼氣Hp數值上有明顯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