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開始涌入中國,中西文化之間開始出現碰撞和融合。其中,西方教育文化和我國教育文化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為了更好地進行中西方教育之間的交流,我們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教育文化差異,這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關鍵詞:文化;教育;差異
總的來講,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但不同的是,無論是什么文化,都需要通過長時間地積累和沉淀,因此,文化也稱得上是一種歷史現象。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許多差異:整體性與個體性差異、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差異、社會禮儀差異、社會習俗差異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李家宏在《中西方社會及其文化差異》中指出探求社會文化的差異的目的,在于自覺于自己本能、自身社會及其發展規律,在于利用自己本能、自己社會及其發展規律改造自己生活、改造自己社會、做自己社會的主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自然界與自己社會結合的主人,在于服務于人類由作為自己本能、自身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的“順從奴仆”的“社會動物”的生存生活狀態向成為自己社會的主人、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為自然界與自己社會結合的主人的“人”的生存生活狀態的躍進。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在教育方面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作為父母都會悉心照料他們,但做法會有差別。在中國的教育文化中,孩子摔倒了,中國父母立馬會將孩子扶起來并安慰,給予孩子寬慰與溫暖;但是在英國的教育文化中,通常不會將心思放在這么細小的地方,更多的父母會更樂意放開自己的雙手,讓孩子隨意地在地上玩耍,即使孩子不小心跌倒了,也不會著急地把孩子抱起來安慰,反而是在旁邊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站起來。在他們的觀念中,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自己去適應周圍的環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磨煉孩子的意志品質,讓他們明白,每一個人都不能全依賴父母生活,而應該靠自己。
在教育孩子學習方面,中國人普遍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也正是因此,有些孩子很小就被要求學唐詩、習古訓,一旦孩子能夠背誦一些唐詩古訓,就會被大肆贊揚,有的還會時常被要求表演一下。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并不理解這些唐詩古訓的意義,也不見得能夠真正將這些唐詩古訓消化、吸收,這對于他們來說有點困難。與之相反的是,美國人并不會壓抑小孩子愛玩的天性,他們善于滿足孩子對于自然、對于社會的好奇心,鼓勵兒童通過自己的感官來感知世界的溫度。對于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孩子學習知識、探索周圍的過程,結果能不能夠獲得正確答案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
中西方教育觀念上的差異還反映在教育理念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有人說這句話是對中國教師最好的詮釋,因為中國教師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實則這句話中更多的是強調了教師在孩子學習上的作用。不同的是,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教師更像是一個引導者,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的能力。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愛迪生是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但是有趣的是,他們在孩童時期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甚至都沒有受到教師的喜愛,但是他們依然通過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中國人更強調的是聽話懂事,按學校和老師的要求去做,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似乎不大提倡不同的見解和做法,因各種原因,在教育上不大鼓勵孩子的個性發展。
這些不同做法看似是育兒做法與理念的矛盾,其實卻牽連著中西方文化觀念的差異,論差別背后之原因,一方面是歷史傳統帶來的不同觀念的根深蒂固。西方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強調個人至上,生活中崇拜強者和英雄;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中,只有強者才能勝出,只有適者才能生存,資本主義社會的拜金逐利觀讓社會變成了“叢林”,弱肉強食變成了“法則”,個人奮斗的價值更加被重視。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此相伴的農業經濟,孕育出重血緣重集體的文化傳統,家庭是國家最基礎的組成單位,“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等文化傳統道德早已浸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這就使得中國父母處理孩子問題更加仁愛平和。
另一方面是現實社會的影響。西方國家受啟蒙思想影響,父母把孩子視為家庭中平等的成員,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讓孩子獨立思考,為孩子創造有利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理性個體。在英國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無理由的哭鬧是不被允許的,孩子的錯誤,即使這個錯誤再小,都要得到父母的糾正甚至是懲罰。同時,父母們會認真地與孩子進行平等地交流,通過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規則、紀律的重要性,沒有人是絕對自由的。在中國的家庭中,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對于孩子的溺愛現象十分嚴重。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孩子的要求更加容易得到滿足,有的要求甚至是超出家長能力范圍的。
教育觀念的不同還帶來了一些問題。西方孩子雖然獨立性較強,但也有數據表明,西方人的抑郁癥患者和心理變態者也遠多于中國人,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幼年時期遭遇的冷漠刺痛著他們的神經,使他們一點點變得消沉,精神肌體免疫力欠缺,使他們不敢接受援助,遇到困難面臨絕望,看不到希望。同時,中國家庭大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則造成了許多高分低能兒現象,心理極其脆弱,家長對孩子嬌寵至極,不允許孩子受到一丁點委屈,也吃不得一丁點苦,孩子犯了錯誤也不容許老師懲罰,而且也有許多留守兒童,極不利于孩子后期發展與成長。
綜上所述,中西方教育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對待這種差異,取長補短、去粗取精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只有將兩種理念中對于孩子成長有益處的方式和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夠真正實現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未來發展的主要原動力依然是人才的競爭,而高水平的教育是塑造高質量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是被普遍認可的。但是,在我國的家庭教育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誤區。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并不能夠斷定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理念就是正確的,但是對于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他們普遍比我國家庭具有更強的認識。因此,我國需要對其中可取的經驗進行分析和借鑒,以便于更好地優化我國的家庭教育。
所以在教育問題上,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而又不故步自封,應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讓未來中國的孩子既有較強的獨立性、關愛眾生的善良,又能掌握建設祖國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本領,以適應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盧勤.把孩子培養成財富——知心姐姐盧勤成功家教秘訣[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司曉宏,強海燕.中英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
作者簡介:
韓一凡,山東省濰坊市,山東省昌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