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網絡滲透在中學道德教育中,需要增加教師儲備,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發揮家庭的基礎性作用。學校、教師以及家長要多方合作與引導,采用多種方式滲透優秀的綠色網絡,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德育;發展;綠色網絡環境
一、 引言
綠色網絡下德育是每一位中學德育教師理應重視的,德育教師們應努力去發現問題、深究問題、解決問題。用適應時代的科學思想理論來指導教學。提升中學德育教師綠色網絡下德育能力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培養一線教員的教研綠色德育意識以及教研綠色德育能力,教師在查找資料,整合資料的過程中提升理性分析的能力,拓展了知識面。
二、營造綠色網絡環境及促進學生德育發展的過程
問題意識是綠色德育意識的關鍵所在。德育老師在參與課改實際會遇到很多矛盾,老師們可依賴綠色德育使得這些具體矛盾得以解決。比如,德育是德育學科的重要目標,德育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德育輸出較少,如何完美的結合理論知識與德育呢?需要德育教師懷揣著矛盾去調研,最終得出問矛盾的可行方案。由此,老師要培養矛盾思維,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具備較強的敏感度,培養自己的研究興趣,不斷挖掘問題,多思考,勤探索,常研究,使得問題迎刃而解,在揭示規律的基礎上豐富教學經驗。伴隨而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會進一步推動教師的進步。德育學科一線教員的綠色德育能力包括篩選課題能力、策劃能力、實施安排能力、整合資料能力、成果整理能力。首先是篩選課題能力,當篩選到一個好課題,綠色德育工作的開展便開了個好頭,在綠色德育過程中收集資料便有了方向性,選題比較有意義會激發教師綠色德育的興趣;選題篩選不當,不利于綠色德育的效率和進度。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從合適的課題開始跟進的。聚焦到德育學科,教師綠色德育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教學實踐中出現的矛盾與困境,因此中學德育教師需關心和觀察分析課堂,常懷反思之心,瞄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困惑區,在審核篩選的基礎上選擇出最有研究意義的課題。其次是策劃能力,中學德育教師提升綠色網絡下德育能力,篩選確定好的課題之后,對課題的安排設計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綠色德育項目策劃詳盡,教師便依據此課題的規劃,清楚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安排研究進程等,課題研究的開展變得有序。再次是安排實施能力。在此課題進行的過程中,運用哪些有效的措施,問卷調查還是比較調研,故此,德育老師在開展課題研究的時候,需要掌握與之對應的協調多方能力。然后是整合資料的能力。面對魚龍混雜的資料,如何針對性地選擇和應用,每一位中學德育教師首當其沖應當具備科學甄別材料的能力,在課題研究的過程當中,需要快速精準地獲取資料,并且對資料進行鑒別和整理。最后是結果整理能力,一線教員們不斷整合實踐教學實踐和研究成績,將自己一些創新思維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把自己關于德育教學的思考進行整合后,運用筆墨的形式將自己的課題研究通過論文的形式呈現給大眾。
三、營造綠色網絡環境及促進學生德育發展的建議
提升中學德育教師的綠色網絡下德育能力不能單靠教師的內在動力,還應為其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提升中學德育教師綠色網絡下德育能力,除了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良好的外部環境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 建立健全新的教學獎懲制度
德育教師綠色網絡下德育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利益調節,督促其摒棄落后的教學方式,遵從新課改理念,開展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如在應對部分教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依舊靠填鴨式教學、死記硬背來提高學生分數的情況時,要對其教學能力進行評估和考察,在核實之后給予相應的懲罰。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需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綜合地評估德育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可以充分調動德育教師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積極性。目前關于教師實際教學水平和學術科研能力方面的考核體系較為完善,但是具體到德育學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考核卻還是空白。這將會嚴重影響德育老師綠色網絡下德育能力的提升。為此,當盡早把德育老師實際教學能力納入教師專業能力的整體評價中。不但要把德育教師的實際課時量納入最終考核考核,還要注重對其教學質量的評估考核,將考核結果與職稱、晉級、獎懲等建立聯系。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教師真正重視自身的實際教學能力,不斷為提升教學能力而努力,有利于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推動新課改的發展。并且積極鼓勵教師去創新教學方法以及創新教學內容,并且提供有效條件,如經濟、時間,精神上的支持,對于勇于嘗試卻出現問題的教師給予其相應的包容,讓其可以有成長和進步的空間。有了較為完善的獎懲制度,德育教師們在利益杠桿的作用下提升教學能力,統一生活實踐和德育理論,為創新教學提供外在動力。
(二) 教師培訓常態化、制度化
中學德育教師綠色網絡下德育能力的提升的強大且持久的動力來自先進的研修成果,因此教師培訓需要常態化、制度化。首先,教師培訓應注重實效性,加強專項培訓著力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德育學科綜合性強,涉及歷史,數學等多學科內容,但是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教師都是分學科的,他們在知識結構上不夠完整,欠缺學科整合的能力,教師跨學科交流不足,于是他們對于如何去設計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活動是陌生的,針對這類情況,培訓重點便是對與之關聯的學科知識進行補充,提升教師學科整合的能力。其次,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新矛盾不斷出現,需要培訓常態化。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按期組織多種形式專題討論會,外派聽課、評課等。完善培訓體系,還需要制定能力培訓規劃,建成有重點、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培訓體系,使得培訓工作制度化。加強青年教師培訓,骨干教師研修和對在職教師培訓,不斷提升德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以及教研能力,緊跟新課改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桑青松,何修國.新形勢下中學德育網絡建設省思[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11).
[2]齊躍.依托網絡,突破傳統德育模式——關注未成年人德育[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5(3).
[3]韋吉鋒,韋繼光,陸家海.網絡德育管理模式探討[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作者簡介:
周永信,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