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學科核心素養是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名詞,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傳統教學模式要適當改變,將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已經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就如何在學科核心素養下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
在高中課程教學中,地理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地理核心素養是新課改要求下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培養學生全面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有別于傳統地理教學,核心素養由傳統教師填鴨式課堂教學轉化為學生主動學習,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在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2015年綜合學術年會上,人教社韋志榕教授提出: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
(一)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指人們對人類與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理解和判斷。
(二)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法,指人們具備的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與能力。
(三)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地理學基本的認知方法,指人們具備的對人地關系區域系統的特點、問題進行分析、解釋、預測的方法和能力。
(四)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時間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
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各不相同,人地關系也隨時間發生變化。從采獵文明時期的崇拜、依賴自然到農業文明時期的改造自然再到工業文明時期的征服自然,人類從環境中獲取越來越多的資源,并向環境中排放大量廢棄物,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所以,人們要保護環境,正視環境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地協調。
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一直是當前面臨的問題,也貫穿整個高中地理,因此人們要用人地協調觀的理念處理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每個章節的教學中不能單純依靠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點,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把人地協調的科學理論滲透到教學的每個過程中,使學生正確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充分把知識用到社會和生活中。
例如,在學習必修三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時,用正反兩方面的例子比較說明人地關系。森林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重大的生態價值,熱帶雨林能夠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稱;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寶庫”。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如過度發展遷移農業,采礦、修路、城鎮建設,商業性伐木和開辟大型農牧場等,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全球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危害。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未注重環境的保護,人地關系失調,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因此,地理教學中要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建設美好家園。
(二)綜合思維的培養
綜合思維是分析、理解自然地理過程和規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加強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地理現象或事物是有聯系的,講解某個知識點時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運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解釋地理現象或事物,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的自然規律,運用綜合思維來實現理論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共同發展。
例如,學習必修二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工業的區位選擇》時,教師創設情境,假設學生自己準備開工廠,需要考慮哪些條件,怎么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高的利潤,讓學生自主發散思維,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教師喊一些學生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總結,得出結論,工業生產需要考慮勞動力、市場、交通、原料、燃料、科技、政策和環境等因素,不同工業的主導型因素不一樣。這種模式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分析思維的能力。
(三)區域認知的培養
區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內容,分析任何一個區域時,都要從該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地形、水文、自然資源、植被、土壤等)和人文地理環境(工業、農業、人口、城市、交通等)等方面來著手,指導學生能從任何一個區域圖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學會分析區位條件,進而總結區位特征。
例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要學會進行區域定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某個區域圖,引導學生從中獲取相關知識,根據經緯度或者海陸輪廓確定該區域的地理位置,總結出該區域的位置特征(包括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半球位置);根據地形圖可以確定該區域的主要地形以及地形特征(①以××地形為主;②地勢××高××低或者地勢由××向××傾斜;③海岸線平直或者彎曲),還可以判斷出該區域的河流,總結出水文特征;根據經緯度或者世界氣候類型圖可以確定該區域的主要氣候類型,進而總結出該區域的氣候特征(①以××氣候類型為主;②這種氣候的特征),根據氣候可以判斷出該區域的植被類型;根據該區域的礦產資源圖總結出該區域的礦產資源。這些自然地理環境都可以在區域圖中顯示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從地理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區域地理環境是有聯系的,根據自然地理環境進而總結出該區域的人文地理環境,根據該區域的氣候、地形、河流、土壤,人們可以推斷出該區域主要農作物以及農業特征和農業發展方向,根據自然資源,可以推斷出該區域的工業以及經濟。
總之,“區域認知”是學好區域地理的前提條件,人們應加強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學會區域定位,發散思維。
(四)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地理教學不是簡單地講述地理知識,關鍵是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正確理解地理核心素養,積極開展地理教學實踐活動,同時也要求學生學以致用,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
地理知識中有很多內容與生活密切相關,如旅游地理中旅游景觀的欣賞、自然界中的各種地貌等,所以要加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解必修二第三章第一節農業區位選擇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自身出發,讓學生充當一個農民角色,自我分析出影響農民決策的區位因素,教師再進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
結合學校的學農基地,指導學生因地制宜種植符合當地的農作物,加深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學生一有空就去學農基地觀察農作物、澆水、適當施肥,享受收獲的喜悅,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實踐能力,在感受勞動的同時,學生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加深了對課本理論知識的掌握。
三、結語
培養地理核心素養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新課改要求下的新趨勢,有別于傳統的教學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深入鉆研地理教材和新課改的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其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湖北省云夢縣黃香高級中學)